心脏瓣膜病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因心脏泵血异常致肺淤血引发,有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乏力(心脏输出量减少致全身灌注不足,各年龄患者均有,老年人更明显)、水肿(右心功能不全致体循环淤血,常见下肢,严重可蔓延全身,不同年龄表现有特点)、心悸(心律失常等致心跳异常,不同年龄患者感受和描述不同)、胸痛(心肌缺血致,性质多样,部位多在胸骨后等,不同年龄人群鉴别需谨慎)。
发生机制: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影响肺循环,使肺部淤血,进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逐渐加重,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具体表现: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发生。病情较轻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病情加重后可出现端坐呼吸,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因为儿童心脏功能储备相对较差,较小的心脏负担变化就会引起明显的呼吸改变;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
乏力
发生机制: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引起乏力。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为身体各器官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使得肌肉等组织缺乏能量供应,导致患者感觉疲倦、无力。
具体表现: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出现容易疲劳的情况,但老年人可能因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乏力症状更为明显。例如年轻患者可能原本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患病后很快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老年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如散步、穿衣等简单动作后就出现明显的乏力感。
水肿
发生机制:心脏瓣膜病引起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水肿。右心衰竭时,静脉压升高,使身体低垂部位的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具体表现:常见于下肢,表现为脚踝、小腿等部位的水肿,早期可能在下午或长时间站立后水肿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病情严重时,水肿可蔓延至全身,出现腹部、胸腔等部位的水肿。不同年龄人群水肿表现也有特点,儿童患者由于组织间隙相对疏松,水肿可能更容易发现,且可能伴有尿量减少等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肾功能减退等情况,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判断。
心悸
发生机制:心脏瓣膜病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时,患者可感觉到心跳异常。例如心脏瓣膜病引起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跳节律不规则,患者就会感到心悸。
具体表现: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节律不齐。年轻人可能在情绪激动、劳累等情况下更容易感觉到心悸,而老年人可能本身对心跳的感知相对不敏感,但如果心悸频繁发作,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心悸的感受和描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心悸,而是表现为哭闹不安、活动减少等。
胸痛
发生机制:心脏瓣膜病引起心肌缺血时可出现胸痛。例如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胸痛。
具体表现:胸痛的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等。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胸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胸痛可能相对更典型,而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胸部疾病,胸痛的鉴别诊断需要更加谨慎。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冠心病等疾病,心脏瓣膜病引起的胸痛需要与冠心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