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地包天(反颌)指下牙咬合覆盖上牙,分牙性、骨性反颌及轻、中、重度,会影响咀嚼、关节、面部、发音;诊断评估包括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非手术治疗分乳牙期、替牙期、恒牙期,采用不同矫治器调整;手术治疗适应症为ANB角<-6°等,有不同手术类型,术后需规范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日常护理包括口腔卫生、饮食管理、习惯纠正等。
一、牙齿地包天的定义与影响
1.1定义:牙齿地包天(反颌)指下牙咬合时覆盖上牙,形成前牙反覆盖关系,可分为牙性反颌(仅牙齿排列异常)和骨性反颌(颌骨发育异常导致)。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前牙反覆盖≤3mm)、中度(3~5mm)和重度(>5mm)。
1.2影响:牙性反颌可能导致咀嚼效率下降30%~50%,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风险;骨性反颌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面部不对称(鼻唇沟加深、下颌前突),严重者影响发音清晰度(如/s/、/z/音易含混)。
二、诊断与评估方法
2.1临床检查:通过口内视诊观察牙齿排列、咬合关系,测量前牙反覆盖距离;触诊检查颌骨位置及对称性,评估颞下颌关节活动度。
2.2影像学检查:全口曲面断层片可显示牙根形态及颌骨密度,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SNA角(上颌与颅底关系)、SNB角(下颌与颅底关系)及ANB角(上下颌相对位置)判断骨性畸形程度。研究显示,ANB角<-4°提示骨性反颌,需结合三维CT进一步分析颌骨三维位置。
三、非手术治疗方案
3.1乳牙期干预(3~6岁):采用活动矫治器(如FrankelⅢ型矫治器),通过唇挡刺激上颌骨发育,抑制下颌过度前伸。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可使骨性反颌矫正率提高60%~70%,疗程约6~12个月。
3.2替牙期治疗(7~12岁):使用功能矫治器(如Twin-block矫治器),通过引导下颌后退及上颌前突,改善颌骨关系。系统评价表明,替牙期治疗可减少成年后正颌手术概率约45%。
3.3恒牙期矫正(12岁后):固定矫治器(如直丝弓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通过牙齿移动调整咬合关系。对于轻度骨性反颌,可通过拔牙矫治(如拔除第一前磨牙)内收下牙列,改善前牙覆盖。
四、手术治疗方案
4.1适应症:ANB角<-6°、下颌前突明显、非手术治疗无效者。研究显示,骨性反颌患者中约25%需联合正颌手术。
4.2手术类型:上颌LeFortⅠ型截骨术可前移上颌骨,改善面中部凹陷;下颌矢状劈开术(SSRO)可后退下颌骨,纠正下颌前突。双颌手术(同时行上颌前移及下颌后退)适用于严重骨性畸形。
4.3术后管理:术后需佩戴咬合板6~8周,稳定颌骨位置;定期复查(每3个月1次)监测咬合关系及颞下颌关节功能。研究显示,规范术后管理可使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儿童患者:3岁以下儿童禁用固定矫治器,避免影响乳牙根吸收;治疗期间需每3个月评估牙根发育情况,防止牙根吸收超过1/3。
5.2孕妇患者:妊娠期前3个月及后3个月禁用X线检查,妊娠中期(4~6个月)可进行简单活动矫治器调整;正颌手术需推迟至产后6个月。
5.3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者需评估颌骨密度(T值<-2.5需谨慎手术);种植体支抗使用前需评估全身状况,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禁用。
六、日常护理与预防
6.1口腔卫生:使用冲牙器清洁矫治器周围,每日刷牙3次(餐后),选用含氟牙膏预防牙釉质脱矿。研究显示,规范口腔护理可使白垩斑发生率降低70%。
6.2饮食管理:避免硬质食物(如坚果、冰块),防止矫治器脱落;减少高糖饮食,降低龋齿风险。
6.3习惯纠正:纠正吮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可通过肌功能训练器(MFT)改善口周肌力平衡。系统评价表明,早期习惯纠正可使反颌复发率降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