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以鼻腔黏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病因包括过敏原、感染、环境及解剖异常,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非药物干预含环境控制、鼻腔冲洗、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及黏液促排剂;特殊人群管理需针对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及合并哮喘者采取不同措施;长期管理需定期随访、接种疫苗、提供心理支持,必要时手术;预防措施包括过敏原规避、职业防护、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
一、慢性鼻炎的病因与诊断确认
慢性鼻炎以鼻腔黏膜慢性炎症为核心特征,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需通过鼻内镜检查、过敏原检测及症状评估确诊。其病因包括过敏原刺激(如尘螨、花粉)、感染后黏膜修复异常、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及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诊断需排除鼻窦炎、鼻息肉及肿瘤性疾病,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腺样体肥大对鼻腔通气的影响。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控制: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室内PM2.5浓度,保持湿度40%~60%以减少黏膜干燥,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及床上用品(每周≥1次)以减少尘螨滋生。
2.鼻腔冲洗:每日1~2次使用0.9%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剂,通过压力装置清除分泌物及过敏原,儿童需选择儿童专用冲洗器以避免损伤。
3.物理治疗:局部热敷(40℃~45℃湿热毛巾,每次10~15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鼻塞;蒸汽吸入(需避免烫伤)通过湿润气道减轻黏膜肿胀。
4.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饮食及酒精刺激,戒烟以减少黏膜血管收缩;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9小时)及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力。
三、药物治疗方案
1.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局部用药可抑制炎症反应,需连续使用2~4周起效,儿童患者需选择经FDA批准的剂型。
2.抗组胺药:第二代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对过敏因素主导的慢性鼻炎有效,需注意药物对驾驶及操作机械能力的影响。
3.减充血剂:羟甲唑啉等短期使用(≤7天)可缓解严重鼻塞,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高血压患者需慎用。
4.黏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改善分泌物性状,促进排出,需餐前半小时冷水送服。
四、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患者:3岁以下避免使用减充血剂及某些鼻喷剂,优先选择生理盐水冲洗及环境控制;学龄期儿童需关注学习效率受鼻塞影响的情况。
2.妊娠期女性:局部糖皮质激素在妊娠中期后相对安全,需避免口服药物;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组胺药需暂停哺乳4~6小时。
3.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减充血剂,需监测血压变化;存在认知障碍者需家属协助鼻腔冲洗操作。
4.合并哮喘者:需同步控制上下气道炎症,糖皮质激素鼻喷剂与吸入剂可能产生协同作用,需定期评估肺功能。
五、长期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1.定期随访:每3~6个月进行鼻内镜复查,监测黏膜状态及结构变化,儿童患者需评估腺样体情况。
2.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发急性发作的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优先接种。
3.心理支持:长期鼻塞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及情绪问题,必要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4.手术指征:当药物治疗无效且存在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解剖异常时,可考虑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儿童患者需严格掌握手术年龄(通常≥6岁)。
六、预防措施
1.过敏原规避:对尘螨过敏者使用防螨床品,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上午10点~下午4点为高峰期)。
2.职业防护:从事粉尘、化学物质接触职业者需佩戴N95口罩及护目镜,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3.营养支持:增加维生素C(每日≥75mg)、维生素D(每日≥600IU)及Omega-3脂肪酸摄入,可通过深色蔬菜、鱼类及坚果获取。
4.免疫调节:益生菌(如乳杆菌属)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过敏体质,需选择经临床验证的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