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的原因包括局部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菌斑牙石堆积、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正畸装置刺激;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全身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
一、局部因素
1.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内如果长期不注意清洁,食物残渣、细菌等会逐渐形成菌斑,进一步钙化形成牙石,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例如,研究表明,菌斑指数高的人群牙龈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菌斑指数低的人群。菌斑中的细菌会产生毒素等有害物质,引发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更容易出现菌斑、牙石堆积的情况,从而导致牙龈红肿。
2.食物嵌塞:牙齿之间的食物残渣没有及时清理,会压迫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和红肿。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时,容易出现食物嵌塞,长期嵌塞会使牙龈乳头受到刺激,发生红肿、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食物嵌塞,儿童可能因牙齿发育不完善、咀嚼功能不协调等导致食物嵌塞,成年人则可能由于牙齿磨损、龋齿等原因引起。
3.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不断摩擦牙龈,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例如,烤瓷牙的边缘如果不密合,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反应。在制作修复体时如果精度不够或者患者口腔情况发生变化后修复体没有及时调整,都可能出现不良修复体刺激牙龈的情况,各个年龄段使用修复体的人群都需要关注修复体是否合适。
4.正畸装置刺激:进行牙齿矫正的患者,正畸装置如钢丝、托槽等可能会对牙龈造成局部刺激,导致牙龈红肿。尤其是在矫正初期,牙龈对正畸装置比较敏感,容易出现炎症反应。青少年是正畸治疗的主要人群,在正畸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以减少牙龈红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青春期龈炎:青春期时,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研究发现,青春期少年的牙龈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表达增加,使得牙龈对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敏感性提高,从而引发炎症。
妊娠期龈炎:女性在妊娠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加重,导致牙龈红肿,甚至可能形成龈瘤样的改变。妊娠期女性需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因为激素变化会使牙龈更容易受到菌斑的影响而发炎。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的白细胞在牙龈组织中浸润,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龈肿胀、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牙龈增生、肿胀,颜色暗红,同时可能伴有发热、贫血等其他症状。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手段,对于出现牙龈红肿且伴有出血不易止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牙龈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红肿。患者牙龈可能会有瘀点、瘀斑,同时皮肤也可能出现紫癜等表现。此类患者需要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3.其他全身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的细菌容易滋生,且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出现牙龈红肿、疼痛等症状。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牙龈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血糖控制越差,牙龈炎症越严重。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需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牙龈炎症的发生。
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牙龈脆弱、容易出血、红肿。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牙龈组织的胶原蛋白合成受阻,使牙龈的韧性和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等刺激而发炎。长期偏食、挑食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导致的牙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