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不适或有轻度不适,病理性低血压中急性低血压有休克相关表现等,慢性低血压里体质性低血压有相应症状及与生活方式关系,体位性低血压有典型表现及特殊人群情况,继发性低血压有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表现。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一般无明显不适
部分健康人群血压虽偏低,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年人、女性等。这些人群通常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但身体各器官灌注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与个体的体质因素有关,比如遗传、身体瘦弱等,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寿命。
对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可能与自身的身体代谢及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身体脂肪含量较低,血管紧张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血压处于偏低水平,但身体能够适应这种状态。
2.可能有轻度不适
少数生理性低血压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尤其在突然站立时可能会有一过性的头晕加重。这是因为突然站立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脑灌注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例如一些年轻女性,平时血压偏低,在晨起突然起身时可能会感觉头晕,但稍作休息后可缓解。
二、病理性低血压
1.急性低血压
休克相关表现:常见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的血压急剧下降。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神志模糊、口渴、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症状。例如大量失血时,体内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足,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出现上述一系列表现。这是因为血液是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载体,血容量不足会使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影响其正常功能。
其他表现:如果是过敏引起的急性低血压,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相关症状。这是由于过敏原刺激机体,导致组胺等介质释放,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同时出现过敏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
症状表现:主要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除了有头晕、乏力、精神疲惫等症状外,还可能在饥饿、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比如一些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本身体质较弱,容易出现低血压相关不适,在劳累或站立过久时,身体耗氧量增加,而低血压状态下心脏供血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导致症状明显。
与生活方式关系:这类人群往往生活方式不够健康,比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进一步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和心血管功能,加重低血压相关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
典型表现: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老年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较高,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有关,如血管弹性减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老年人的动脉血管壁弹性降低,顺应性差,当体位改变时,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以维持血压稳定;同时自主神经功能衰退,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特殊人群情况:在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的老年人中,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会增加。例如一些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本身已经偏低,再加上体位变化,就容易出现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
继发性低血压
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表现:如内分泌疾病中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除了有低血压外,还可能伴有皮肤色素沉着、乏力、消瘦、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减少,影响水盐代谢,导致血容量减少,同时糖皮质激素缺乏也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应激能力,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再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降低,也会出现低血压,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使得血液不能有效地输送到全身,导致外周血压降低,而肺部淤血会引起呼吸困难,体循环淤血会导致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