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卵圆孔未闭较常见,多数无明显症状,但存在增加脑卒中、引发呼吸困难、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等潜在危害,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症状,定期随访检查心脏,特殊情况及时住院治疗,大多可随出生后时间逐渐闭合,要保障新生儿健康需做好相关观察、随访及异常处理。
一、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一般情况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上的一个生理性通道,通常在出生后1岁左右闭合,但部分新生儿出生时卵圆孔未完全闭合,即卵圆孔未闭。大多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无明显临床症状,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
二、可能存在的危害
(一)增加脑卒中风险
对于新生儿期的卵圆孔未闭,虽然发生脑卒中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可能性。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可能成为潜在的反常栓塞途径。在某些情况下,如存在右向左分流时,静脉系统中的小血栓等栓子可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体循环,进而导致脑血管栓塞,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当新生儿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早产、出生时窒息等情况时,这种风险可能会增加。早产儿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包括心脏结构和功能,卵圆孔未闭导致脑卒中的风险相对足月儿更高。出生时窒息的新生儿,其身体的缺氧状态可能影响血液的流变学等,使得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通过未闭卵圆孔的栓子更易导致脑血管事件。
(二)引发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引起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卵圆孔未闭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存在异常分流,使得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流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呼吸功能。例如,异常分流可能导致肺部的血流灌注出现变化,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引起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表现。对于有早产史的新生儿,本身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呼吸困难可能会更加明显,需要密切观察和评估。
(三)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
卵圆孔未闭使得心脏内部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心内膜的某些部位可能处于相对低压或血流缓慢的状态,这为细菌等病原体的附着和繁殖提供了一定条件,从而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虽然新生儿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卵圆孔未闭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果新生儿存在卵圆孔未闭,同时有感染的情况,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病原体更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在卵圆孔未闭相关的心脏部位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观察与处理建议
(一)密切观察新生儿症状
对于发现卵圆孔未闭的新生儿,要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包括呼吸情况、精神状态、喂养情况等。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萎靡、拒奶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更要加强观察,因为其卵圆孔未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
(二)定期随访检查
一般建议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卵圆孔的闭合情况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通过多次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动态评估卵圆孔未闭对新生儿心脏的影响,以及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迹象。随访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来确定,例如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足月儿卵圆孔未闭新生儿,可能可以在出生后3-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心脏超声,之后根据复查结果再确定后续随访时间。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
如果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导致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严重的呼吸困难、反复发生脑卒中迹象或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情况,需要及时住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包括更密切的监测、药物治疗(如针对可能的感染等情况,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或考虑进一步的介入治疗等,但新生儿期的介入治疗相对较少,多以观察和保守治疗为主,等待卵圆孔自然闭合。
总之,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存在一定潜在危害,但大多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可在出生后逐渐闭合,通过密切观察、定期随访以及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