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和全身因素及其他因素。局部因素有鼻腔炎症、异物、外伤、鼻中隔偏曲;全身因素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肝肾功能异常;其他因素有内分泌失调、气压变化、药物影响。
一、局部原因
1.鼻腔炎症
鼻炎:各种类型的鼻炎,如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炎症会使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容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干燥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腺体分泌减少,黏膜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鼻出血。儿童由于鼻腔黏膜较薄嫩,若患干燥性鼻炎,更容易出现鼻出血情况。
鼻窦炎:鼻窦炎时,炎症刺激鼻腔黏膜,也可能引起黏膜血管破裂出血。慢性鼻窦炎患者长期受炎症影响,鼻腔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鼻出血。
2.鼻腔异物
儿童是鼻腔异物的高发人群,常见的异物有玩具小零件、豆类等。异物长期刺激鼻腔黏膜,可引起黏膜糜烂、出血。比如,儿童将小珠子塞入鼻腔,时间久了会导致鼻腔黏膜损伤出血。
3.鼻部外伤
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打架、运动时的碰撞等,会直接损伤鼻腔内的血管,引起鼻出血。老年人可能因为骨质疏松等原因,轻微的外力作用,如擤鼻用力过猛,也可能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4.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偏曲的部位黏膜较薄,而且此处的黏膜张力较大,在气流的冲击下,容易发生破裂出血。鼻中隔偏曲在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长期的鼻中隔偏曲可能会反复引起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时,可导致鼻腔内小动脉压力增高,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鼻出血的风险较高。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更容易引发鼻出血,且往往出血量相对较多。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当血压波动时,鼻腔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因此这类人群鼻出血与动脉硬化相关的情况较为常见。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鼻出血。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鼻腔黏膜易自发性出血。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鼻出血可能是较为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异常增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引起鼻出血。白血病患者的鼻出血往往是反复发生,且可能伴有其他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等。
3.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参与血管壁的胶原合成,缺乏时血管壁的韧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长期饮食不均衡,蔬菜水果摄入过少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可能导致鼻出血。
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缺乏时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等出血倾向。新生儿由于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可能出现维生素K缺乏,从而引起鼻出血;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因肠道菌群受影响导致维生素K缺乏。
4.肝肾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功能异常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容易引起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常出现鼻出血症状。
肾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时,体内的代谢产物蓄积,可能影响凝血机制,导致鼻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而出现鼻出血情况。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失调
青春期少年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鼻腔血管扩张,容易发生鼻出血。女性在月经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一般与激素水平波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关。
2.气压变化
从气压低的地区突然到气压高的地区,鼻腔内血管可能不适应气压变化而破裂出血。例如,坐飞机时,气压变化可能导致部分人出现鼻出血。
3.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阿司匹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风险。一些患者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后,可能引起血压波动,间接导致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