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可作基础筛查,动态心电图能提高心肌缺血检出率)、运动负荷试验(平板和踏车运动试验可判断心肌缺血,有禁忌证人群需注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能清晰显示病变,有创有风险)、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无创评估狭窄,对钙化病变等有影响,适用于中低危疑似患者,特定人群需谨慎)。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基本方法,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心肌缺血表现。对于有胸痛发作的患者,发作时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等,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但需与其他可引起ST-T改变的疾病如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鉴别。对于无症状但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也可作为基础筛查。例如,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且吸烟的人群,定期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相关心肌电活动异常。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对于症状不典型、发作不频繁的患者,通过Holter监测可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如,患者偶尔出现胸痛,但发作时间短,静息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此时Holter可能记录到发作时的ST-T改变,从而辅助诊断冠心病。
二、运动负荷试验
1.平板运动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运动,根据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冠状动脉存在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则会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改变。一般以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运动时心电图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为阳性标准。运动负荷试验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冠心病的中低危人群。例如,40-50岁有肥胖、缺乏运动且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可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初步筛查。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禁忌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2.踏车运动试验:原理与平板运动试验相似,通过让患者在踏车上运动来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与平板运动试验相比,踏车运动试验的运动强度相对容易控制,但操作相对复杂一些。其临床意义和阳性判断标准与平板运动试验类似。
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检查原理: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经外周动脉(通常是桡动脉或股动脉)送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及病变性质等。例如,可明确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等主要分支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是单支、双支还是多支病变等。
2.适用情况: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经无创检查(如运动负荷试验等)高度怀疑冠心病,或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诊断且临床考虑冠心病可能性大的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比如,患者有频繁发作的胸痛,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此时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看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从而决定是药物治疗还是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冠状动脉造影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造影剂过敏等,但随着技术的成熟,风险相对较低。
四、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1.检查特点: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情况。能无创性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于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例如,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可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初步筛查。其优点是无创、相对简便,但对于钙化病变可能会影响对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而且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准确性稍逊于冠状动脉造影。
2.适用人群:适用于筛查冠心病,尤其是中低危的疑似冠心病患者。比如,50岁左右有轻微胸痛但症状不典型,且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可通过冠状动脉CTA初步判断冠状动脉情况。但对于肾功能不全、对造影剂过敏等患者需要谨慎选择该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