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因未明,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有界定,持续升高损害多脏器,不同人群有特点及应对,儿童青少年要非药物干预,中老年常伴其他病需兼顾,女性不同时期有别,男性发病情况随年龄变化,高盐、超重肥胖、过量饮酒人群各有注意,有家族史和患其他相关病者也有相应要求。
血压的界定指标及意义
正常血压收缩压应小于120mmHg且舒张压小于80mmHg;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而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血压持续升高会对人体多个重要脏器产生损害,如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厚扩大,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还会损害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等;对肾脏也有影响,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同时会影响眼底血管,造成眼底病变,影响视力等。
不同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及应对
年龄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有增多趋势,可能与肥胖率上升、不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等有关。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多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对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非药物干预至关重要,如鼓励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体育活动,每天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如跳绳、跑步等;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精神过度紧张。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且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老年患者血压波动较大,且对血压变化的耐受性较差。
性别因素
女性:在育龄期女性中,血压可能会随月经周期等发生一定变化。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部分妊娠高血压患者在产后血压可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会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需要更加注意血压的监测和管理。
男性:一般在中年之前,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在绝经后的女性中差距会缩小。男性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上也需要注意,如避免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
生活方式因素
高盐饮食人群:长期摄入过多盐分,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这类人群需要严格限制盐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同时要注意隐性盐的摄入,如腌制食品、processedfood(加工食品)等往往含有较高盐分。
超重或肥胖人群: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激素等会影响血压调节。这类人群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例如,可通过减少主食量、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来控制饮食,同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过量饮酒人群: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会影响肝脏对血压调节相关物质的代谢。过量饮酒者应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52度白酒50g。
病史因素
有家族高血压病史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加注重定期监测血压,即使没有出现血压升高的症状,也应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同时,要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前面提到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尽量延缓高血压的发生时间或减轻血压升高的程度。
已患有其他相关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压调节,这类患者在控制血压时,除了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还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因为血糖和血压相互影响,共同加重对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