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疼痛的缓解措施包括一般缓解和医疗干预,一般缓解有体位调整和大量饮水;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和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和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孕妇处理需谨慎,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疾病等情况权衡治疗选择。
一、一般缓解措施
(一)体位调整
1.对于成人:可尝试改变体位,如疼痛发作时,可先尝试站立、行走,或缓慢转动身体,部分患者通过体位的改变,可能会使结石位置发生移动,从而减轻梗阻,缓解疼痛。例如,有些患者在站立位时,结石受到重力等因素影响,位置发生变化,尿液引流相对通畅,疼痛会有所减轻。
2.对于儿童:家长要轻柔地帮助儿童调整舒适体位,避免剧烈晃动加重疼痛。儿童可能因结石引起的不适而躁动不安,家长需耐心安抚并协助调整体位,观察疼痛是否有缓解迹象。
(二)大量饮水
1.对于成人:增加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量,尿液对尿路有冲洗作用,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同时也能减轻结石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疼痛。一般建议每天饮用2000-3000毫升的水,以白开水为主,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清淡的茶水等。研究表明,充足的尿量能降低尿中结石物质的浓度,减少晶体沉积,对于预防和缓解尿结石疼痛有一定作用。
2.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补充水分。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主动表达口渴,家长需要定时给儿童喂水,比如婴幼儿可每隔1-2小时喂10-30毫升左右的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饮水量,但要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呕吐等不适。保证儿童每日摄入足够水分,促进尿液生成,帮助缓解尿结石疼痛。
二、医疗干预措施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对于轻至中度的尿结石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但要注意,儿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谨慎,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6个月以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阿片类镇痛药:如哌替啶等,适用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情况。但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风险,一般在其他镇痛措施无效时才会考虑使用。对于儿童,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更需严格评估,仅在必要且在医生密切监测下使用,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利用体外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结石变为细小颗粒,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缓解因结石梗阻引起的疼痛。对于适合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患者,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等优点。但对于儿童,要考虑其身体发育情况,如儿童的肾脏等器官相对娇嫩,在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控制能量等参数,避免对儿童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适用于一些结石较大、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不佳或存在其他手术指征的情况。这些手术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对于成人和儿童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儿童术后恢复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恢复相对成人较慢,且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不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出现尿结石疼痛时,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药物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首先可尝试通过大量饮水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无法缓解,需要在妇产科和泌尿外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必要的手术操作中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法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结石疼痛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措施时,要权衡利弊。例如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与老年人基础疾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在手术治疗方面,要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确保手术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老年人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