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得了尿结石需综合症状表现、医学检查及病史生活因素分析。症状上,典型表现有腰部或下腹部绞痛、血尿、排尿异常及胃肠道症状;医学检查方面,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是首选,X线、CT也各有优势;病史及生活因素上,既往有尿结石病史、患有某些疾病或存在长期饮水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者易发病。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需特别关注,孕妇检查首选超声,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儿童症状可能不典型,治疗需谨慎;老年人诊断治疗要考虑基础疾病。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一、症状表现判断
1、疼痛:典型表现为腰部或下腹部剧烈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或大腿内侧。这种疼痛通常呈阵发性加剧,与结石在尿路内移动刺激黏膜有关。不同部位的结石疼痛特点有所差异,如肾结石可能表现为腰部隐痛或钝痛,当结石进入输尿管时,疼痛会明显加剧。
2、血尿:多数患者会出现镜下血尿,即尿液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这是由于结石划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所致。
3、排尿异常:若结石位于膀胱或尿道,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当结石堵塞尿道时,还会出现排尿困难、尿流中断甚至急性尿潴留等情况。
4、胃肠道症状:由于疼痛刺激,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尤其是上尿路结石患者更为常见。
二、医学检查判断
1、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或结石导致的黏膜损伤。尿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及感染的病原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诊断尿结石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点。可发现直径2mm以上的结石,并能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是否引起肾积水等情况。
(2)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KUB可显示大部分阳性结石,但对于阴性结石(如尿酸结石)不显影。IVU不仅能显示结石的部位,还可了解肾脏的功能以及分侧肾积水的程度,但该检查有一定创伤性,且对肾功能有一定要求。
(3)CT检查:CT平扫对尿结石的诊断准确性高,可发现各种成分的结石,包括X线不显影的阴性结石,还能清晰显示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三、病史及生活因素分析
1、病史:既往有尿结石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尿结石的风险较高。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泌尿系统感染等,也容易诱发尿结石。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出增加,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几率。
2、生活方式:长期饮水不足、高盐饮食、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与尿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饮水不足会使尿液浓缩,尿液中的结晶物质容易沉淀形成结石;高盐饮食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高蛋白饮食会使尿液中尿酸、草酸等成分增加,都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等原因,容易发生尿结石。但孕妇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超声检查是孕妇的首选检查方法,若需进一步检查,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在治疗方面,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增加饮水量、适当运动等。若必须使用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
2、儿童:儿童尿结石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家长应关注孩子是否有排尿异常、腹痛等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儿童的肾脏和泌尿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身体抵抗力较弱。在诊断和治疗尿结石时,需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年人,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评估心脏功能,确保手术安全。
通过综合分析症状表现、医学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和生活因素,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得了尿结石。一旦怀疑患有尿结石,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对泌尿系统造成更严重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