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由病原体感染引发,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及沙眼衣原体等,感染途径多样,按病程分急性与慢性,按病原体分细菌性和非淋菌性等;男性有尿道刺痒、尿频尿痛等症状,女性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通过尿常规检查、尿涂片镜检、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多饮水、注意卫生等)和药物治疗(依病原体选抗生素);儿童尿道炎需谨慎选药并关注护理,孕期女性用药需谨慎权衡,老年患者需兼顾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治疗及护理。
一、病因与分类
1.病因:尿道炎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发,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以及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感染途径多样,如性接触可传播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尿道损伤会使尿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尿道梗阻(如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利于病原体滋生繁殖。
2.分类:按病程分为急性尿道炎与慢性尿道炎,急性尿道炎起病急,症状相对明显;慢性尿道炎往往病程迁延。按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细菌性尿道炎多由细菌感染所致,非淋菌性尿道炎则常由沙眼衣原体等非淋菌病原体引起。
二、临床表现
1.男性尿道炎:典型症状有尿道刺痒、尿频、尿痛,尿道外口可见少量稀薄分泌物,晨起时尿道口可能有痂膜形成。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附睾炎,出现附睾肿大、疼痛等症状,影响生殖系统健康。
2.女性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部分女性尿道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且女性尿道短而直,相较于男性更易反复发作,孕期女性患尿道炎时,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使症状加重,且需特别关注对妊娠过程的潜在影响,如可能增加早产等风险。
三、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白细胞计数,若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同时尿中红细胞增多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能辅助判断尿道黏膜受损情况。
2.尿涂片镜检:对尿液进行涂片后镜检,可查找病原体形态,初步判断病原体类型,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3.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采集尿道分泌物进行涂片观察和培养,能明确病原体种类,通过培养还可进行药敏试验,为针对性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尤其是对于疑似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患者,此项检查尤为重要,可精准确定病原体并指导用药。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多饮水,每日保证足够尿量,尿液冲刷尿道可减轻炎症刺激,缓解症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尿道口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不洁性行为,这对于预防尿道炎复发及控制现有病情至关重要,特别是有不洁性行为史的患者,规范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降低病原体再次感染风险。
2.药物治疗:依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生素,如细菌性尿道炎常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非淋菌性尿道炎可能需使用大环内酯类等药物。药物选择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儿童患者选用药物需确保对生长发育影响小,孕期女性用药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尿道炎虽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就医。儿童泌尿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治疗时药物选用需谨慎,应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家长护理,保证儿童会阴部清洁,使用透气性好的尿布,避免尿布等对尿道产生刺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治疗过程安全有效,促进儿童康复。
2.孕期女性:孕期患尿道炎时,由于胎儿的特殊性,用药需格外谨慎。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因此治疗时需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要密切监测孕妇身体状况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定期进行产检,保证母婴健康,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孕妇的生活指导,如合理增加饮水等。
3.老年人群:老年尿道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治疗时不仅要针对尿道炎进行处理,还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确保血糖等指标稳定。选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同时加强生活护理,指导老年患者适当增加饮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保障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