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有季节性或常年性发作特点,症状与接触过敏原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是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特异性检查,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和免疫治疗;常年鼻炎是鼻腔黏膜慢性炎症,由多种非过敏性因素引起,发病无季节性,症状相对多样持续,发病机制复杂,诊断靠病史采集、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等,治疗针对病因,特殊人群患鼻炎各有注意事项。
常年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可由多种非过敏性因素引起,如反复的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慢性鼻窦炎迁延不愈)、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如工业废气、吸烟产生的烟雾等)、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刺激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常年均可发病。
症状表现
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3个,甚至数十个;大量清水样鼻涕,间歇或持续流出;鼻痒,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症状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密切相关,例如接触花粉后迅速出现上述症状。
常年鼻炎:症状相对较为多样化且相对持续。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白天、夜间均可出现鼻塞,且轻重程度不等;鼻涕可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量多少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影响嗅区黏膜功能;还可能伴有头痛,尤其是慢性鼻窦炎引起的常年鼻炎患者,炎症累及鼻窦黏膜时可出现头面部胀痛、闷痛等。
发病机制
过敏性鼻炎:是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过敏原并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在鼻黏膜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鼻黏膜的速发相和迟发相炎症反应,导致上述一系列过敏症状。
常年鼻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常年鼻炎主要是由于鼻腔黏膜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炎症反应。例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可直接侵袭鼻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长期刺激性气体吸入可损伤鼻黏膜上皮,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引发炎症;职业性粉尘刺激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鼻黏膜的病理改变。
诊断方法
过敏性鼻炎:主要依据病史(详细询问接触过敏原的情况、症状发作与季节或环境的关系等)、症状(典型的过敏症状)、体征(鼻黏膜可呈苍白、水肿等表现)以及特异性检查。特异性检查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患者对常见过敏原的敏感性;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来辅助诊断。
常年鼻炎: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接触刺激因素的情况等,结合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或有黏液性、黏脓性分泌物等)、鼻窦CT检查(对于合并鼻窦炎的常年鼻炎患者,可了解鼻窦内的情况)等,排除过敏性因素后进行诊断。
治疗与预防
过敏性鼻炎:治疗上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例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免疫治疗是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治疗。
常年鼻炎: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如控制感染(细菌感染引起的给予相应抗生素)、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短期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导致药物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等缓解症状,对于合并鼻窦炎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鼻腔冲洗等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过敏性鼻炎时,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毛绒玩具、宠物等,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敏反应可能更明显。对于常年鼻炎的儿童,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避免吸入二手烟等刺激性物质。老年人患鼻炎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注意预防感冒等诱发因素,因为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感冒可能加重鼻炎症状。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鼻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