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多见的疾病,其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因炎症反复刺激或年龄因素致病理性增生,有局部症状(鼻塞、耳部症状、咽部及下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颌面骨发育异常、影响生长发育等),可通过鼻咽镜、影像学检查诊断,轻症状可保守治疗(药物、观察等待),严重时需手术,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正确用药及术后护理,特殊情况儿童治疗更谨慎,需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诊治及护理干预。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表面呈橘瓣样。腺样体肥大是指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等症状,尤以儿童多见。
二、常见病因
1.炎症反复刺激:
儿童时期鼻咽部感染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反复刺激腺样体,导致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例如,急性鼻炎发作时,炎症蔓延至鼻咽部,长期的炎症刺激使腺样体组织充血、水肿,进而增生肥大。
过敏因素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诱发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处于过敏状态,炎症累及鼻咽部时,可促使腺样体肥大。
2.年龄因素:儿童时期是腺样体增生旺盛的时期,一般在6-7岁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萎缩,所以腺样体肥大以儿童多见。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引起鼻塞。患儿可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时鼾声较大,严重时可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例如,夜间睡眠中因鼻塞导致呼吸不畅,频繁翻身,影响睡眠质量。
耳部症状:堵塞咽鼓管咽口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因为咽鼓管与中耳相通,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引流,导致中耳积液等情况。
咽部及下呼吸道症状:分泌物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咽部不适、阵咳等,还可并发气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
2.全身症状:长期鼻塞、张口呼吸可导致患儿颌面骨发育异常,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还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鼻咽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形态及部位。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清晰看到鼻咽部腺样体的增生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肥大以及肥大的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鼻咽侧位片:可测量腺样体的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从而判断腺样体是否肥大。正常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比值一般小于0.6,若比值大于0.6则提示腺样体肥大。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腺样体肥大及其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可以准确评估腺样体肥大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鼻塞等症状。如果合并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观察等待:部分儿童腺样体有自行萎缩的趋势,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和发育的患儿,可以密切观察,定期复查,了解腺样体的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腺样体肥大引起严重的鼻塞、睡眠呼吸暂停、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腺样体面容等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儿因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睡眠呼吸暂停,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此时应及时手术。
手术方式:目前多采用腺样体切除术,可经鼻内镜下进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呼吸、睡眠情况,若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药物,如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后,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术后护理,如定期复诊、清理鼻腔等,促进伤口愈合。
2.特殊情况儿童: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在治疗腺样体肥大时要更加谨慎。例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病情稳定、多学科评估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鼻咽部腺样体肥大,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