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与阻生齿的判断需结合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关注年龄因素,临床判断包括位置与萌出方向、萌出程度、邻牙关系、软组织状态,影像学检查以全口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为核心,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判断要点不同,临床处理依据有无症状决定,预防性检查需按不同年龄段定期进行。
一、智齿与阻生齿的基本定义及判断前提
智齿指人类第三磨牙,通常在17~25岁萌出,因现代人类颌骨发育缩小,常出现萌出空间不足的情况。阻生齿是因位置异常无法正常萌出或完全萌出的牙齿,其中第三磨牙阻生最为常见,但其他牙齿也可能发生阻生。判断需结合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年龄因素需重点关注:青少年(12~18岁)多处于智齿萌出前期,青年(18~30岁)为阻生齿高发期,中老年(30岁以上)可能因长期阻生引发并发症。
二、智齿与阻生齿的临床判断标准
1.位置与萌出方向判断
正常智齿应垂直萌出,与对颌牙形成正常咬合关系。阻生齿常见方向异常包括:近中阻生(牙冠朝向第二磨牙)、水平阻生(牙冠与牙体长轴呈90°)、垂直阻生(牙冠未萌出但方向正常)、倒置阻生(牙冠朝向牙根方向)。2018年《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研究显示,水平阻生占比达45%,近中阻生占30%,垂直阻生占15%,倒置阻生占10%。
2.萌出程度评估
完全萌出:牙冠完全暴露于牙龈外,与邻牙排列整齐。部分萌出:牙冠部分暴露,牙龈覆盖部分牙冠,形成盲袋。未萌出:通过X线片可见牙冠位于骨内。完全埋伏阻生齿的感染风险较完全萌出者高3.2倍(2020年《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数据)。
3.邻牙关系检查
正常智齿与第二磨牙间应有1~2mm间隙。阻生齿常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面龋坏(发生率约28%)、牙根吸收(发生率约15%)。临床检查需用探针测试邻牙接触点,X线片观察牙根形态。
4.软组织状态评估
正常萌出智齿周围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阻生齿常伴牙龈红肿(发生率约65%)、溢脓(发生率约30%)、张口受限(发生率约25%)。2019年《中国口腔医学杂志》研究指出,阻生齿患者急性冠周炎发病率是正常萌出者的5.8倍。
三、影像学检查的核心作用
1.全口曲面断层片(OPG)
可清晰显示智齿位置、方向、与邻牙关系及骨阻力情况。正常萌出智齿在片中显示牙冠与牙根连续,阻生齿可见牙冠倾斜、骨白线中断等特征。研究显示OPG对阻生齿诊断准确率达92%。
2.锥形束CT(CBCT)
三维成像可精确测量阻生齿与下牙槽神经管距离(安全距离应>2mm)、牙根形态变异。对埋伏阻生齿的诊断价值优于OPG,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术前评估。
四、特殊人群的判断要点
1.孕妇群体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使牙龈对菌斑敏感性增加,阻生齿急性发作风险提高2.3倍(2021年《妇产科口腔医学》数据)。判断需结合孕周:孕早期(1~12周)和孕晚期(28~40周)应避免X线检查,可通过临床检查和超声初步判断。
2.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者(HbA1c>8%)阻生齿感染风险增加1.8倍。判断时需监测空腹血糖,感染期血糖波动可能掩盖症状,建议联合内分泌科会诊。
3.免疫抑制患者
器官移植术后、化疗患者发生阻生齿相关感染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5倍。判断需结合用药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牙槽骨吸收风险增加,影像学检查应缩短至每6个月1次。
五、临床处理决策依据
1.无症状阻生齿
定期观察(每6~12个月)适用于:完全埋伏且无邻牙损害、与下牙槽神经管距离>2mm、无冠周软组织异常者。2017年Cochrane系统评价显示,此类患者预防性拔除的获益不明确。
2.有症状阻生齿
急性冠周炎、邻牙龋坏、牙根吸收、反复食物嵌塞等情况需及时处理。拔除指征包括:无法建立正常咬合关系、引起颌骨囊肿或肿瘤、正畸治疗需要。研究显示及时拔除可降低后续治疗成本35%。
六、预防性检查建议
1.青少年(12~18岁)
每2年进行口腔检查,重点观察第二磨牙萌出情况,早期发现牙列拥挤倾向。
2.青年(18~30岁)
每1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对垂直阻生且无症状者可延长至每2年。
3.中老年(30岁以上)
关注阻生齿与全身疾病的关系,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联合口腔科和内分泌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