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脓肿是牙齿根尖周组织化脓性炎症,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病因有感染(牙髓感染扩散、牙周感染逆行)和创伤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期(疼痛、肿胀、全身症状)和慢性期(窦道形成),诊断靠临床检查(叩诊、牙髓活力测试、X线)及鉴别诊断,治疗急性期需切开引流、根管治疗,慢性期行根管治疗,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避免牙齿创伤。
一、牙槽脓肿的定义
牙槽脓肿是牙齿根尖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牙髓内的细菌及其毒素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脓肿。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牙髓感染扩散:龋齿、磨损等导致牙髓暴露,细菌侵入牙髓,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细菌可沿根管向根尖周组织蔓延。例如,深龋时细菌可通过牙本质小管进入牙髓,引起牙髓炎症,进而发展为根尖周感染。不同年龄人群牙髓感染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乳牙的深龋或外伤导致牙髓感染,而成年人多与长期的龋齿未治疗有关。
牙周感染逆行:牙周袋内的细菌可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进入根尖周组织引起牙槽脓肿,这种情况在有严重牙周炎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口腔卫生不良者更易发生牙周炎,从而增加牙槽脓肿的发病风险。
2.创伤因素: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咬合创伤等也可能引发牙槽脓肿,比如运动员在运动中牙齿受到撞击,或有夜磨牙、偏侧咀嚼等不良咬合习惯的人群,容易出现咬合创伤,进而导致根尖周组织炎症。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
疼痛:患牙有明显的跳痛,初期疼痛为持续性胀痛,随着炎症发展变为搏动性跳痛,患者能明确指出患牙位置。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
肿胀:根尖周脓肿初期,根尖部牙龈轻微红肿,疼痛加重时,相应的颌面部会出现肿胀,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肿胀范围因炎症扩散程度而异。例如,炎症局限在根尖周时肿胀范围较小,若炎症扩散到骨膜下或黏膜下,肿胀范围会扩大。
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全身症状的表现因个体的免疫力不同而有所差异,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
2.慢性期
窦道形成:根尖周炎症长期存在,可在牙龈上形成窦道,窦道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患牙可能有咬合不适。不同病史的患者,若有长期的牙髓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治疗,更易进入慢性期并形成窦道。
四、诊断
1.临床检查
叩诊:患牙叩诊疼痛明显,垂直叩诊时疼痛更为显著。通过叩诊可以初步判断根尖周组织的炎症情况。
牙髓活力测试:牙髓多无活力,这是因为牙髓已被感染破坏。但在一些年轻恒牙,牙髓活力可能仍存在,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X线检查:X线片上可见根尖周组织有低密度影,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低密度影范围逐渐扩大,有助于明确根尖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乳牙根尖周病变在X线片上的表现与恒牙有所不同。
2.鉴别诊断:需要与颌骨囊肿、颌骨肿瘤等疾病相鉴别,通过临床检查、X线等检查手段进行区分。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切开引流:当脓肿形成时,需及时切开引流,缓解疼痛和肿胀。切开的部位根据脓肿的位置而定,如黏膜下脓肿应在波动感最明显处切开。
根管治疗:引流炎症控制后,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充填根管,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不同年龄患者的根管治疗操作需要考虑其牙齿发育情况等因素,儿童的乳牙根管治疗与恒牙有所不同。
2.慢性期治疗
根管治疗:通过根管治疗消除根尖周炎症,对于病变较大的患牙,可能需要配合根尖手术等进一步治疗。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漱口水辅助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不同年龄人群的口腔卫生维护方法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协助刷牙,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刷牙和使用牙线习惯。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发展为牙槽脓肿。有家族口腔疾病史的人群更应加强口腔检查的频率。
3.避免牙齿创伤:注意避免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纠正不良的咬合习惯,如夜磨牙、偏侧咀嚼等。运动员等易发生牙齿创伤的人群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护齿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