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是发病时间短、起病急骤、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肝脏急性炎症,由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乏力疲倦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等)、黄疸相关症状(皮肤巩膜黄染等)及体征(肝脏肿大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病毒学、自身抗体)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和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及时有效治疗可痊愈,部分可转为慢性,甚至进展为严重情况,不同病因预后有差异需密切随访。
一、定义
急性肝炎是肝脏的急性炎症,通常是由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发病时间较短,一般起病急骤,病程在6个月以内。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情况
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引起暴发流行。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病情活动可能表现为急性发作的特点。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急性丙型肝炎相对较少见,但也有急性发病的情况。
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因污染水源等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相对较重。
药物性肝炎: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使用这些药物而引发急性肝损伤,有明确的用药史可寻。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肝脏炎症损伤。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活动、精神差等。
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儿童可能因食欲差影响生长发育,孕妇患急性肝炎时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黄疸相关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发黄、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等,不同年龄人群黄疸表现无本质差异,但新生儿黄疸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其黄疸原因需与生理性黄疸等鉴别。
体征
肝脏肿大: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肝脏,有压痛,儿童肝脏相对位置较浅,触诊可能更易发现异常。
部分患者有脾肿大: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脾脏增大。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对应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
病毒学检查:针对不同病毒进行特异性抗原、抗体及核酸检测,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甲肝抗体、戊肝抗体等检测,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肝脏有无肿大、实质病变等,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注意适度镇静等操作以配合检查。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限制,孕妇则需要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休息。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以满足生长需求,孕妇需要注意营养的特殊需求,如增加蛋白质等摄入。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相应药物,如病毒性肝炎中,丙型肝炎可能会用到直接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病情,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但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良好,如甲型肝炎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患者部分急性发作后可转为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会反复发作,影响肝脏功能,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情况,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肝炎预后有所差异,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