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癌早期多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肿块、睾丸沉重感或下坠感、阴囊隐痛或钝痛及少数急性疼痛发作,隐睾病史者、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克氏综合征患者为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且禁止睾丸穿刺活检,青春期前男性、老年男性、免疫抑制人群需特殊注意,预防需做好自我检查、控制风险因素,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可提高生存率。
一、睾丸癌的早期症状及特征
1.1无痛性睾丸肿块
睾丸癌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质地坚硬且表面光滑,与附睾或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研究显示,约80%的睾丸癌患者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平均直径可达2~3cm时被察觉。需注意与睾丸炎、附睾炎的疼痛性肿块区分,后者常伴随红肿热痛及发热症状。
1.2睾丸沉重感或下坠感
由于肿瘤组织密度高于正常睾丸组织,患者可能自觉患侧睾丸沉重感增强,站立或行走时出现下坠不适。这种症状在隐睾患者中更易被忽视,因其本就存在睾丸位置异常。临床统计表明,约35%的早期患者主诉有异常沉重感。
1.3阴囊隐痛或钝痛
约15%~20%的早期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隐痛,疼痛程度较轻且无明确诱因。这种症状需与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等疾病鉴别,后者疼痛多与体位改变相关。影像学检查显示,睾丸癌患者的疼痛程度与肿瘤体积无直接相关性。
1.4急性疼痛发作
极少数情况下(约5%),早期睾丸癌可能因肿瘤内出血或扭转引发急性疼痛,易被误诊为睾丸扭转或附睾炎。此时需结合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内部血流信号,睾丸癌多表现为血流丰富的不均匀回声区。
二、高危人群的监测建议
2.1隐睾病史者
未降睾丸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是正常位置睾丸的3~14倍,尤其腹腔内隐睾风险更高。建议隐睾患者自青春期开始每6个月进行一次睾丸超声检查,青春期前完成睾丸固定术可降低风险。
2.2家族遗传倾向者
有睾丸癌家族史的男性患病风险增加4~6倍,特别是直系亲属在30岁前发病者。这类人群建议从15岁开始每年进行专业体检,重点观察睾丸质地变化。
2.3克氏综合征患者
47,XXY核型患者睾丸癌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倍,需定期监测血清肿瘤标志物(AFP、HCG、LDH)水平。研究显示,该类患者肿瘤病理类型以精原细胞瘤为主。
三、诊断流程与鉴别要点
3.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筛查手段,可准确区分睾丸肿瘤与鞘膜积液、睾丸炎等疾病。典型睾丸癌表现为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晰,血流信号丰富。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适用于评估肿瘤侵犯范围。
3.2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提示非精原细胞瘤,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升高可见于精原细胞瘤及部分非精原细胞瘤,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与肿瘤负荷相关。约60%的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会出现两种标志物同时升高。
3.3病理活检禁忌
确诊依赖经腹股沟途径的睾丸切除活检,禁止行睾丸穿刺活检,因可能破坏睾丸包膜导致肿瘤扩散。对于高度怀疑病例,可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青春期前男性
儿童睾丸肿瘤以卵黄囊瘤为主,占儿科睾丸肿瘤的70%,常表现为快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需注意与睾丸扭转鉴别,后者多伴突发剧烈疼痛。建议家长每月为儿童进行睾丸自检,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4.2老年男性
60岁以上男性睾丸癌发病率较低,但淋巴瘤等间叶组织肿瘤风险增加。老年患者出现睾丸肿大时,需完善全身CT检查排除转移可能,因该年龄段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4.3免疫抑制人群
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发生睾丸淋巴瘤的风险显著升高,需定期监测血清LDH水平。这类患者肿瘤生长速度可能较快,建议缩短随访间隔至3个月。
五、预防与早期发现策略
5.1自我检查方法
每月沐浴后进行睾丸自检,方法为:用拇指与食指、中指轻柔滚动触摸睾丸,检查是否有硬块或异常结节。正常睾丸表面光滑,质地均匀,附睾位于睾丸后上方。
5.2风险因素控制
避免睾丸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如桑拿、紧身裤),研究显示职业司机睾丸癌风险增加1.2倍。保持健康体重,BMI≥30者患病风险升高15%。
5.3及时就医指征
发现睾丸体积不对称、质地变硬、触及无痛性肿块,或出现不明原因的阴囊沉重感,均应立即就诊泌尿外科。早期诊断者5年生存率可达99%,而晚期患者降至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