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炎是睾丸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的疾病,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因包括泌尿系统感染逆行传播、外伤手术致细菌侵入、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血液传播等,免疫功能低下等慢性疾病患者感染风险高;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伴随症状,诊断依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分急性期、慢性期,有手术指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保持卫生习惯,康复期需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常见并发症有睾丸萎缩、附睾炎,细菌性睾丸炎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病毒性睾丸炎预后取决于病毒类型及治疗时机。
一、睾丸炎的定义与病因
1.1定义
睾丸炎是指睾丸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的疾病,常伴随阴囊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精子生成及性功能。根据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睾丸炎(如淋球菌、大肠杆菌感染)和病毒性睾丸炎(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诱发)。
1.2病因
细菌性睾丸炎多由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前列腺炎)逆行传播至睾丸,或因外伤、手术导致细菌侵入;病毒性睾丸炎则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继发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通过血液传播至睾丸。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二、睾丸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1典型症状
急性睾丸炎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睾丸剧烈疼痛、肿胀,触诊时睾丸质地变硬,皮肤温度升高,可伴阴囊皮肤发红、水肿;慢性睾丸炎症状较轻,但长期存在睾丸萎缩、质地变软及轻度压痛。
2.2伴随症状
高热(体温可达39~40℃)、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合并附睾炎(睾丸与附睾连接处疼痛)。
2.3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或细菌;血清学检测(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IgM抗体)可明确病毒性病因。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见睾丸血流信号增强、体积增大,慢性期可显示睾丸萎缩或钙化灶;CT/MRI用于排除睾丸扭转、肿瘤等鉴别诊断。
三、睾丸炎的治疗方案
3.1急性期治疗
抗生素:针对细菌性睾丸炎,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疗程通常为10~14天。
抗病毒药物:病毒性睾丸炎以对症治疗为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诱发者可短期使用利巴韦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局部处理: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缓解疼痛及肿胀;托起阴囊(使用“J”型支具)可减轻睾丸下垂导致的张力性疼痛。
3.2慢性期治疗
物理治疗:超短波、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慢性疼痛。
中药辅助:临床研究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丹参、川芎)可改善睾丸微循环,但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
3.3手术指征
睾丸脓肿形成、睾丸坏死或怀疑肿瘤时需行睾丸切开引流或睾丸切除术。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4.1儿童患者
病毒性睾丸炎多见于学龄期男孩,需警惕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治疗以抗病毒及支持治疗为主,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因其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4.2老年患者
常合并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感染风险高且症状不典型,需加强血糖监测及泌尿系统评估;抗生素选择需考虑肝肾功能,优先选用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
4.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睾丸炎极少见于女性(因无睾丸结构),但若为性伴侣传播的细菌性感染,需同步治疗以避免交叉感染;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生素需暂停哺乳(如左氧氟沙星停药后需间隔72小时)。
五、预防与康复管理
5.1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儿童按时接种麻腮风疫苗(含腮腺炎成分)可降低病毒性睾丸炎风险。
卫生习惯:避免不洁性行为,性伴侣感染时需同步治疗;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长时间骑行或久坐压迫睾丸。
5.2康复期管理
定期复查: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复查超声及精液常规,评估睾丸功能恢复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慢性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如马拉松、登山),防止睾丸反复损伤;肥胖者需控制体重(BMI<24),减少腹股沟区压力。
六、并发症与预后
6.1常见并发症
睾丸萎缩:急性期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睾丸体积缩小,影响精子生成;附睾炎:约30%患者合并附睾炎症,需延长抗生素疗程。
6.2预后评估
细菌性睾丸炎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治愈率达90%以上;病毒性睾丸炎预后取决于病毒类型及治疗时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诱发者约10%~15%遗留睾丸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