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炎是咽喉黏膜及淋巴组织的急慢性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慢性多因急性未彻底治愈、长期烟酒刺激等因素导致;急性期病理是病毒或细菌侵入引发免疫反应,慢性期是长期刺激致黏膜损伤;急性咽喉炎表现为突发咽部干燥、灼热、咽痛等,慢性以咽部异物感、干燥感等为主;诊断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急性咽喉炎以对症治疗为主,慢性以去除诱因和药物治疗为主;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老年患者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优先物理降温和用安全药物;预防需环境控制、饮食管理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一、咽喉炎的定义与分类
1.1定义:咽喉炎是咽喉黏膜及淋巴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属于上呼吸道常见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类。急性期以黏膜急性充血、水肿为主要特征,慢性期则表现为黏膜肥厚、淋巴滤泡增生或萎缩性改变。
1.2分类依据:急性咽喉炎多由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或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肺炎球菌)引发,常继发于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慢性咽喉炎多由急性期未彻底治愈、长期烟酒刺激、胃食管反流、过敏原暴露或职业性粉尘接触导致,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
二、核心病理机制
2.1急性期病理:病毒或细菌侵入咽喉黏膜后,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出现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研究显示,急性咽喉炎患者咽拭子病毒检出率可达60%~70%,细菌培养阳性率约20%~30%。
2.2慢性期病理:长期刺激导致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局部防御能力减弱。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约40%存在咽喉部症状,反流物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可直接损伤咽喉黏膜。
三、典型临床表现
3.1急性咽喉炎症状:突发咽部干燥、灼热感,伴剧烈咽痛,吞咽时加重,可放射至耳部。部分患者出现发热(38℃~39℃)、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查体可见咽黏膜弥漫性充血,悬雍垂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3.2慢性咽喉炎症状:以咽部异物感、干燥感、痒感为主,晨起时出现刺激性咳嗽,伴少量黏性分泌物。长期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咽喉部紧缩感,查体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呈暗红色。
四、诊断标准与鉴别要点
4.1诊断依据:根据病史(急性起病或慢性病程)、症状(咽痛/异物感)及体征(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10~15×10/L),C反应蛋白(CRP)升高(>10mg/L);慢性期喉镜检查可见黏膜慢性炎症改变。
4.2鉴别疾病:需与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肿大伴脓性分泌物)、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峡炎伴肝脾肿大)、咽喉部肿瘤(进行性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反流性咽喉炎(伴反酸、烧心)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与方案
5.1急性咽喉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引起的无需抗生素,细菌引起的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局部可用含漱液(如复方氯己定)清洁口腔,含片(如西地碘)缓解咽痛。研究显示,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雾化)可缩短病程2~3天。
5.2慢性咽喉炎治疗:去除诱因是关键,包括戒烟酒、控制胃食管反流、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促进分泌物排出。物理治疗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可改善淋巴滤泡增生。
六、特殊人群管理
6.1儿童患者:3岁以下儿童慎用含片,避免误吸风险;抗生素使用需严格掌握指征,防止耐药性产生。胃食管反流患儿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避免睡前进食。
6.2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药物选择需考虑相互作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监测血糖、血压变化。
6.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急性期优先选择物理降温,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以外的解热镇痛药。局部用药需选择孕妇安全级别(B级)的药物,如生理盐水雾化。
七、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7.1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粉尘暴露。职业暴露者需佩戴防护口罩,每日工作后用淡盐水漱口。
7.2饮食管理:急性期避免辛辣、过烫食物,慢性期减少咖啡、浓茶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摄入,促进黏膜修复。
7.3行为习惯:纠正张口呼吸习惯,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减轻反流。每日进行咽喉部放松训练(如发“啊”音持续5秒,重复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