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时可采取家庭紧急处理、医疗干预、药物辅助治疗等措施,特殊人群需注意针对性处理,日常要做好预防护理,出现出血量大、反复出血或合并其他严重症状时需紧急就医。家庭紧急处理包括保持冷静与体位调整,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略前倾;局部压迫止血,捏住双侧鼻翼10~15分钟;冷敷辅助,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前额或鼻部5~10分钟。医疗干预措施有前鼻孔填塞,使用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24~48小时;化学烧灼法,用化学试剂烧灼血管止血;手术治疗,对反复鼻出血或出血量大者行鼻内镜手术。药物辅助治疗包括使用局部血管收缩剂,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出现鼻出血需联系医生调整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鼻出血多因鼻黏膜干燥等,避免用成人止血方法,反复出血需排查血液病;老年人可能与高血压等有关,处理时监测血压,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孕妇多因激素变化,避免用影响胎儿药物。预防与日常护理包括保持鼻腔湿润,控制基础疾病,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K的食物。
一、家庭紧急处理措施
1.1.保持冷静与体位调整
出现鼻出血时,患者及家属需保持冷静,避免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应立即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略前倾,避免仰头导致血液流入咽喉引发呛咳或误吸。此体位可减少鼻腔内压力,促进血液从鼻孔流出而非倒流。
1.2.局部压迫止血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鼻翼(鼻梁下方柔软部分),持续压迫10~15分钟。此方法通过机械压迫鼻中隔前部(利特尔区,儿童及青少年鼻出血常见部位)的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压迫期间需保持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鼻腔黏膜损伤。
1.3.冷敷辅助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前额或鼻部,通过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流。冷敷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冻伤皮肤。此方法适用于出血初期,可与压迫止血同步进行。
二、医疗干预措施
2.1.前鼻孔填塞
若家庭处理后出血未停止,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采用前鼻孔填塞术,使用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通过物理压迫及局部药物作用止血。填塞物通常保留24~48小时,期间需避免剧烈活动及擤鼻。
2.2.化学烧灼法
适用于出血点明确的病例。医生通过鼻镜定位出血点后,使用硝酸银、三氯醋酸等化学试剂烧灼血管,使其凝固止血。此方法操作简便,但可能引起局部疼痛或瘢痕形成,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2.3.手术治疗
反复鼻出血或出血量较大者,可能需行鼻内镜手术。通过高清鼻内镜定位出血部位,采用电凝、激光或血管结扎等方式精准止血。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鼻出血。
三、药物辅助治疗
3.1.局部血管收缩剂
出血期间可遵医嘱使用羟甲唑啉滴鼻液等血管收缩剂,通过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少出血。但需注意,此类药物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3.2.抗凝药物调整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者,出现鼻出血时需及时联系医生评估是否调整用药。突然停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或替换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儿童
儿童鼻出血多因鼻黏膜干燥、挖鼻或外伤引起。处理时需避免使用成人止血方法(如后鼻孔填塞),优先采用局部压迫及冷敷。若反复出血,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
4.2.老年人
老年人鼻出血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有关。处理时需监测血压,避免因紧张导致血压骤升。若合并头晕、乏力等症状,需警惕贫血或休克,立即就医。
4.3.孕妇
孕妇鼻出血多因激素水平变化导致鼻黏膜充血。处理时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如某些止血药),优先采用物理压迫及冷敷。若出血频繁,需排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五、预防与日常护理
5.1.保持鼻腔湿润
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或生理盐水喷鼻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减少鼻黏膜损伤。
5.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减少血管并发症风险。
5.3.饮食调整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K的食物(如柑橘、绿叶蔬菜),促进血管弹性及凝血功能。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鼻腔黏膜充血。
六、何时需紧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就诊:出血量较大(如10分钟内浸透1张卫生纸),伴头晕、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反复鼻出血,每周超过2次;鼻出血合并耳部出血、视力模糊等症状,提示可能为颅底骨折或颅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