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牙周炎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治疗有口腔清洁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药物辅助治疗分局部和全身,局部用抗菌凝胶等,全身仅重症等特殊情况用抗菌药物;手术治疗有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不同患者群体需考虑相应因素,如儿童、老人、特殊人群、吸烟患者等对各治疗的不同要求。
一、基础治疗
1.口腔清洁指导
对于所有牙龈牙周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基础。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能有效清除牙面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例如研究表明,正确的刷牙方法可显著减少牙菌斑堆积,降低牙龈炎症程度。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进行口腔清洁,因为儿童可能缺乏自主保持良好口腔卫生的能力;对于老年人,可能因手部灵活性下降等问题,可选择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以保证清洁效果。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也是重要的清洁方式,能有效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食物嵌塞。一般建议每天使用1次牙线,对于牙缝较宽或有食物嵌塞倾向的人群,更应经常使用牙缝刷。
2.龈上洁治
龈上洁治是去除龈上牙石、菌斑和色素的基本治疗方法。通过超声波洁牙机或手动洁治器等设备,将牙齿表面的牙石清除。对于大多数牙龈牙周炎患者,定期进行龈上洁治是必要的。一般每6-12个月进行1次,但如果牙龈炎症较重,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洁治。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牙石形成更快,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龈上洁治,因为吸烟会促进菌斑矿化形成牙石,加重牙龈炎症。
3.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当牙石延伸至龈下时,需要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这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并将根面平整,使根面光滑平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再附着。对于有较深牙周袋的患者,如牙周袋深度超过4mm,通常需要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可能需要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更谨慎地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操作,并且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牙周愈合情况。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可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等。米诺环素凝胶可缓慢释放药物,在牙周袋内持续发挥抗菌作用,抑制牙周致病菌的生长。对于牙龈炎症较明显、牙周袋较深的患者,局部使用米诺环素凝胶能辅助控制炎症。在使用时,需要将凝胶准确放入牙周袋内。对于儿童,由于其口腔黏膜较为娇嫩,使用局部药物时需特别小心,避免药物误吞等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局部药物前需咨询医生,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自身健康有潜在影响。
2.全身药物治疗
一般仅在重症牙周炎或伴有全身疾病等特殊情况下使用全身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全身使用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长期或不恰当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等问题。例如,对于伴有糖尿病且牙周炎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可能根据病情需要短期使用全身抗菌药物,但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牙周翻瓣术
当牙周炎导致较深的牙周袋且经基础治疗后效果不佳时,可考虑牙周翻瓣术。通过翻瓣,能直接暴露病变区,彻底清除牙石和肉芽组织,修整牙槽骨形态,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对于有复杂牙周袋、牙槽骨吸收严重的患者,牙周翻瓣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包括保持口腔清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等,因为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
2.植骨术
对于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的患者,可考虑植骨术。通过植入骨移植材料,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和修复。例如,使用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等。在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骨缺损情况等,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植骨术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病变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植骨术。
3.引导组织再生术
引导组织再生术是利用生物膜等屏障材料,阻挡牙龈上皮和牙龈结缔组织细胞向根面生长,引导牙周膜细胞优先附着并增殖,形成新的牙周组织。对于有牙周组织缺损需要再生的患者,可考虑该手术。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吸烟患者,吸烟会影响引导组织再生术的效果,因为吸烟会导致局部氧分压降低,影响细胞的生长和组织的修复,所以吸烟患者在术前需要戒烟,术后也需要严格戒烟以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