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由菌斑微生物始动,局部促进因素如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位异常与错颌畸形起推动作用,全身易感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变化、糖尿病)、吸烟及其他全身疾病(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也有影响,是局部因素与全身易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菌斑微生物是始动因子
口腔中的菌斑是一种不断在牙面形成的生物膜,由细菌、唾液蛋白等组成。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这些细菌会黏附在牙面,尤其是牙颈部、龈沟内等不易清洁的部位,持续滋生繁殖。例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蛋白酶等,破坏牙周组织的胶原纤维和细胞成分,引发炎症反应。
二、局部促进因素的作用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矿化或正在矿化的菌斑及软垢,包括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通常呈黄色或白色,较易看见;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的牙面,肉眼不易察觉。牙石的存在会为菌斑的附着提供更有利的表面,且其粗糙的表面会刺激牙龈,阻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加重菌斑的堆积,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展。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长期的食物嵌塞会导致局部牙龈组织的炎症、萎缩,牙龈乳头退缩,使得牙颈部和暴露的牙本质小管等部位更容易受到菌斑的侵袭,同时也会破坏牙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牙周炎发生的风险。例如,牙齿排列不齐、缺失牙未及时修复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食物嵌塞。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充填体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密合、外形设计不合理等,会对牙龈组织造成机械性刺激,影响牙龈的正常血液循环和自洁作用,使得菌斑容易堆积,进而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逐渐发展为牙周炎。比如,活动义齿的基托边缘如果过长或过锐,会不断摩擦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长期不处理则可能引发牙周炎。
牙位异常与错颌畸形:某些牙齿的位置异常,如扭转牙、错位牙等,会使得口腔卫生难以维护,菌斑容易在这些特殊位置堆积。错颌畸形患者,如深覆颌、深覆盖等,会改变正常的咬合关系,导致局部牙周组织承受异常的咬合力,增加牙周组织的负担,容易引发牙周炎。例如,深覆颌患者的上前牙过度覆盖下前牙,下前牙的舌侧容易堆积菌斑,同时咬合时上前牙对下前牙舌侧的压力过大,容易造成牙龈退缩和牙槽骨吸收。
三、全身易感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背景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牙周炎。例如,宿主对菌斑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存在遗传易感性差异。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牙周炎的易感性相关,如白细胞介素-1(IL-1)基因簇多态性等。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个体,其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应答可能异常,导致炎症反应过度或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增加了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
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在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改变牙龈组织的微循环,使牙龈对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炎症,增加了妊娠期牙周炎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受损,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菌斑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得牙周炎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不易控制。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白细胞的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作用,削弱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防御能力。同时,吸烟产生的烟雾会沉积在牙面和牙龈上,加重菌斑的堆积,还会改变口腔的微生态环境,促进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生长。长期吸烟的人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都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戒烟后牙周炎的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他全身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也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牙周组织的感染,且病情进展迅速。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代谢异常,牙槽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使得牙周组织的支持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牙齿松动脱落的风险增加。
总之,牙周炎的形成是菌斑微生物等局部因素与宿主的全身易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而局部促进因素和全身易感因素则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