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是膀胱壁局部向外膨出的囊袋状结构,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之分,特征是膀胱壁局限性薄弱区向外膨出。病因包括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和获得性下尿路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创伤与感染等。临床表现有排尿异常、下腹部包块及并发症表现,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膀胱造影和尿动力学检查。治疗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小憩室可保守治疗,定期监测并控制感染、调整排尿习惯;憩室较大、有并发症或导致严重排尿障碍者需手术治疗,术式有憩室切除术、膀胱扩大术、下尿路梗阻解除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需警惕合并畸形,手术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手术耐受性差,优先微创术式;妊娠期女性症状可能加重,非紧急情况建议延期手术。预防需积极治疗下尿路梗阻性疾病、控制感染、保持规律排尿习惯,长期管理则需定期随访、症状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治疗需个体化,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长期随访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一、膀胱憩室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膀胱憩室是指膀胱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通常由膀胱黏膜、肌层及结缔组织构成。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憩室(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和获得性憩室(多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薄弱区向外膨出,囊袋与膀胱腔通过狭窄通道相连。
二、膀胱憩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
胚胎期中肾管退化异常或膀胱壁肌层发育缺陷,导致局部结构薄弱。此类憩室多位于膀胱顶部或后壁,常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畸形(如重复肾、输尿管开口异常)。
2.获得性因素
(1)下尿路梗阻: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颈硬化等导致排尿阻力增加,膀胱内压升高,长期高压状态使膀胱壁代偿性膨出形成憩室。
(2)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糖尿病等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失调,尿液潴留引发憩室形成。
(3)创伤与感染:膀胱手术史、反复尿路感染或结石刺激可诱发憩室形成。
三、膀胱憩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1)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不尽感,部分患者表现为排尿中断或分次排尿。
(2)下腹部包块:憩室较大时可触及膨胀性包块,排尿后缩小。
(3)并发症表现:血尿(憩室黏膜破损)、尿路感染(尿液潴留)、结石形成(尿液浓缩结晶)。
2.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可显示膀胱壁局限性膨出,CT尿路成像(CTU)或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可明确憩室位置、大小及与膀胱的关系。
(2)膀胱造影:逆行或排泄性膀胱造影是诊断金标准,可清晰显示憩室形态及与膀胱腔的交通情况。
(3)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及下尿路梗阻程度,辅助判断憩室形成原因。
四、膀胱憩室的治疗策略
1.保守治疗
(1)适应证: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小憩室(直径<3cm),无并发症者。
(2)措施:定期监测(超声或CTU,每6~12个月一次),控制尿路感染,调整排尿习惯(定时排尿、避免憋尿)。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憩室较大(直径>5cm)、反复感染或结石形成、导致严重排尿障碍者。
(2)术式选择:
憩室切除术:适用于孤立性憩室,切除憩室并修补膀胱壁。
膀胱扩大术:合并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功能不全时,可考虑肠管代膀胱术。
下尿路梗阻解除术:前列腺增生患者可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1)先天性憩室多见,需警惕合并泌尿系统畸形,建议行全面泌尿系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
(2)手术需谨慎评估膀胱发育情况,避免损伤膀胱功能。
2.老年患者
(1)多合并前列腺增生或神经源性膀胱,需综合治疗下尿路梗阻。
(2)手术耐受性差,需术前评估心肺功能,优先选择微创术式(如腹腔镜憩室切除术)。
3.妊娠期女性
(1)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憩室症状加重,需密切监测感染及出血风险。
(2)非紧急情况建议延期手术,分娩后根据症状决定是否干预。
六、膀胱憩室的预防与长期管理
1.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
(2)控制尿路感染,避免结石形成。
(3)保持规律排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
2.长期管理
(1)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复查超声或CTU,监测憩室大小及并发症。
(2)症状监测:若出现排尿困难加重、血尿或反复感染,需及时就医。
(3)生活方式调整:增加饮水量(每日2000~3000ml),减少高钙、高草酸饮食,预防结石形成。
膀胱憩室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病因、症状及患者全身状况制定方案。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并发症风险及手术耐受性,长期随访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