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需从伤口护理、饮食、疼痛管理、休息活动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护理。伤口护理要注意咬棉球及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24小时后轻柔清洁;饮食要温凉、1-2天吃流食半流食且避刺激粗硬食物;生理性疼痛可冷敷,异常疼痛及时就医;要休息好、避免剧烈活动;儿童、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需注意的地方。
一、伤口护理
1.咬棉球:拔完智齿后医生会让患者咬棉球,一般咬30-40分钟,其作用是压迫止血,这是基于拔牙创口会出血的生理现象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棉球的压迫促使血小板等凝血物质发挥作用形成血栓来止血。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一旁协助,确保棉球咬的时间合适,避免过早吐掉导致出血不止。
2.保持口腔清洁:拔牙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因为此时创口还未形成稳定的血凝块,刷牙漱口可能会导致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和感染。24小时后可以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残渣在创口处堆积引发感染。例如可以使用软毛牙刷,顺着牙齿的方向轻柔刷洗,漱口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大力鼓动腮帮。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口腔外部,保持口腔周围的清洁,同时要给儿童讲清不能过早刷牙漱口的原因,避免儿童自行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二、饮食注意
1.食物温度:拔牙后应进食温凉的食物,避免过热的食物,因为过热的食物会使血管扩张,增加出血的风险。比如可以吃凉的粥、冰淇淋等。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温度的食物,避免烫伤口腔黏膜,同时要注意食物的质地,尽量选择软的、易吞咽的食物,如软面条、蒸蛋等,减少对拔牙创口的刺激。
2.食物种类:拔牙后1-2天应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牛奶、豆浆、藕粉、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粗的食物,如辣椒、坚果、芹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创口,影响愈合。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选择低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营养的同时避免血糖波动影响创口愈合;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盐分摄入,避免过咸的食物加重血压波动,进而影响创口的血液供应。
三、疼痛管理
1.生理性疼痛:拔牙后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疼痛,一般在1-2天内逐渐缓解。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疼痛,在拔牙后的24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拔牙侧的面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冷敷3-4次。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冰袋的温度和冷敷的时间,避免冻伤儿童皮肤,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后再进行冷敷。
2.异常疼痛:如果拔牙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加重,超过3天仍无缓解甚至伴有发热、创口有异味等情况,可能是发生了感染,需要及时就医。这是因为感染会破坏创口的正常愈合过程,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拒绝进食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四、休息与活动
1.休息:拔牙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修复创口。一般建议休息1-2天,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要保证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活动:拔牙后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篮球等,避免血压升高导致创口出血。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散步等。对于儿童,要限制其剧烈活动,家长可以陪伴儿童进行适当的轻度活动,如在室内缓慢行走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碰撞到拔牙侧的面部,防止创口受到外力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拔牙后家长的监护至关重要,除了上述提到的饮食、休息、活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外,还要特别注意儿童的情绪安抚,因为儿童可能会因为拔牙感到恐惧和不适。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复诊,观察创口的愈合情况。例如,儿童拔牙后可能会因为疼痛而不愿开口,家长要耐心引导儿童配合口腔清洁等护理操作。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拔牙要谨慎,一般建议在妊娠的4-6个月期间进行拔牙,因为在妊娠早期拔牙可能会引起流产,妊娠晚期拔牙可能会引起早产。在拔牙前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拔牙后要注意休息和口腔护理,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拔牙后要注意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稳定的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创口的愈合,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要按照糖尿病的饮食和治疗方案进行管理,同时密切观察拔牙创口的愈合情况,如出现创口愈合缓慢、红肿等情况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4.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拔牙后要注意监测血压,因为拔牙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后再进行拔牙操作。拔牙后要避免情绪激动等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后续的护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