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的发生与胎盘因素、母体自身因素、营养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胎盘浅着床致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减少是重要病因;母体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免疫调节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营养因素有缺乏钙、镁及营养过剩;其他因素涉及子宫-胎盘缺血缺氧、激素水平变化等,高龄、有不良妊娠史、年轻、有自身免疫病或基础疾病等孕妇更易发病。
一、胎盘因素
胎盘浅着床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重要病因。正常妊娠时,胎盘种植于子宫肌层内1/3处,而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种植较浅,滋养细胞侵入螺旋小动脉不全,导致螺旋小动脉不能正常重铸,使得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高龄孕妇胎盘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胎盘浅着床的风险更高;有过不良妊娠史(如既往妊娠高血压病史等)的孕妇,其子宫内环境可能存在一定异常,也容易出现胎盘浅着床情况。
二、母体自身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妊娠高血压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妊娠高血压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若孕妇的母亲或姐妹有过妊娠高血压病史,那么其发生妊娠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纤溶系统等多种生理过程,使得孕妇更易在妊娠期间出现血压异常升高的情况。例如,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等功能相关,从而影响血压的稳定。
(二)免疫调节异常
孕妇的免疫系统对胎儿的耐受是妊娠成功的关键。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存在免疫调节异常,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反应过强。正常妊娠时,母体的免疫系统会对胎儿半异体抗原产生适当的免疫耐受,但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调节这种免疫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年轻孕妇免疫系统相对活跃,可能在免疫调节方面更容易出现异常;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孕妇,其自身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在妊娠期间也更易发生免疫调节异常相关的妊娠高血压。
(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多种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发妊娠高血压。例如,氧化应激增加时,过多的氧自由基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此外,炎症反应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介质的释放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功能。孕妇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如吸烟、酗酒等,会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风险;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其体内的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几率。
三、营养因素
(一)缺乏某些营养素
1.钙缺乏:钙具有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孕妇钙摄入不足时,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导致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孕妇每日钙摄入量低于400mg时,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饮食中钙含量丰富的食物摄入不足的孕妇,如长期奶制品摄入过少的孕妇,更容易出现钙缺乏相关的妊娠高血压。
2.镁缺乏:镁离子是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对血管平滑肌的松弛有重要作用。镁缺乏时,血管平滑肌紧张性增加,血压升高。孕妇如果存在胃肠道吸收障碍等情况,可能导致镁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不良,从而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可能。
(二)营养过剩
孕期营养过剩,尤其是热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过度增长过快,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肥胖的孕妇体内脂肪堆积,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等,这些因子会干扰血管内皮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影响血压调节,导致妊娠高血压的发生。overweight(超重)及obese(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间更应注意合理控制体重增长,以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四、其他因素
(一)子宫-胎盘缺血缺氧
除了胎盘浅着床导致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减少外,孕妇本身的一些血管问题也可能加重子宫-胎盘缺血缺氧。例如,孕妇患有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时,本身就存在血管功能异常或肾脏滤过功能障碍等情况,在妊娠期间会进一步影响子宫-胎盘的血液供应,从而诱发妊娠高血压。有慢性高血压病史的孕妇在妊娠前就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并在孕期加强管理,因为此类孕妇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较高。
(二)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影响血管张力和钠水代谢等。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正常妊娠有所不同,导致血管对血压的调节失衡。胎盘分泌的一些激素也可能参与了妊娠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如胎盘生长因子等的异常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生成和血流灌注,进而引发血压升高。年轻孕妇在妊娠早期激素水平变化更为剧烈,相对来说可能对激素变化更为敏感,需要密切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对血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