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过重),其他危险因素有年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是主要病因,老年人因退行性变及基础病易发病)、性别(相对不突出但某些疾病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影响)、病史(既往心血管病及其他基础病增加风险)。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坏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约有70%的心力衰竭患者是由冠心病所致,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大量坏死、纤维化,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各种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功能障碍。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心肌呈现弥漫性病变,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影响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功能,这些都可引发心力衰竭。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患者如果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室后负荷增加,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左心室心肌代偿性肥厚,逐渐出现心肌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压力负荷加重,也会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心功能减退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
容量负荷过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在收缩期一方面向主动脉射血,另一方面又有部分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使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可导致左心室扩大和功能减退;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大量血液从左心房分流至右心房,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右心室扩大,最终影响肺循环和体循环,引发心力衰竭。
其他危险因素及相关情况
年龄因素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如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脏结构的异常,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生后随着生长发育,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易引发心力衰竭。此外,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也是导致儿童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侵袭心肌。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心肌细胞逐渐减少,纤维组织增多,心脏顺应性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进而引发心力衰竭;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左心室后负荷增加,长期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过程中,性别差异相对不是非常突出,但在某些疾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中可能有一定体现。例如,在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差异,女性冠心病患者往往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且在心肌梗死等事件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性别不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活方式因素
不健康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荷。例如,每日盐摄入量超过6克,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水分潴留,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下去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心肺功能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储备功能降低。例如,缺乏运动的人,心脏的射血功能和舒张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在遇到心脏负荷增加的情况时,如感染、情绪激动等,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吸烟酗酒: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酗酒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长期酗酒还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引发心力衰竭。
病史因素
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如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坏死面积较大时,剩余心肌细胞需要承担更大的工作负荷,容易发生心肌重构,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风湿热反复发作可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长期瓣膜病变会使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心肌代谢,增加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增加心脏的兴奋性和代谢率,长期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尤其是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