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卵圆孔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异常,胎儿期保证特殊血液循环,出生后部分未完全闭合。受年龄、遗传等因素影响,与脑卒中、偏头痛等临床疾病相关,可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无症状者定期检查,有症状者可考虑介入或外科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期多可随发育闭合,成年需关注症状及健康生活方式,特殊病史人群需综合规范治疗。
解剖结构基础
心脏分为四个腔室,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隔。卵圆孔位于房间隔的中部,靠近房室瓣的上方。在胎儿循环中,由于肺循环尚未建立,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卵圆孔开放,使得右心房的血液能够流向左心房,从而保证氧合血从胎盘经脐静脉回流到胎儿体内后,能够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再供应到全身。
卵圆孔未闭的可能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会自然闭合,但成人中仍有一定比例存在未闭情况。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卵圆孔未闭自行闭合的可能性越低。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卵圆孔未闭的病例,个体发生卵圆孔未闭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其他因素:一些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的综合征中,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此外,母体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感染、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等,也可能对胎儿心脏结构的发育产生影响,增加卵圆孔未闭的发生风险,但目前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卵圆孔未闭与临床相关疾病的关联
脑卒中:部分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可能是隐源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年轻(年龄小于55岁)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较高。这是因为未闭的卵圆孔可能成为右心系统的血栓等栓子进入左心系统的通道,进而随血流到达脑部,阻塞脑血管,引起脑卒中。
偏头痛:有研究显示,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卵圆孔未闭可能导致微栓子或血液中的一些物质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向左分流,影响脑部的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平衡,从而诱发偏头痛发作。不过,这种关联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
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这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可以观察到房间隔部位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能够初步评估卵圆孔未闭的大小等情况。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不够明确的情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房间隔的结构,提高卵圆孔未闭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于一些较小的卵圆孔未闭或者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结构异常的情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发泡试验:通过静脉注射含有微泡的生理盐水,然后观察微泡在心脏内的分流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以及分流的程度等。如果存在卵圆孔未闭,微泡会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从而可以被超声检测到。
卵圆孔未闭的处理原则
无症状的卵圆孔未闭:如果患者没有任何与卵圆孔未闭相关的临床症状,如脑卒中、偏头痛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密切观察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
有症状的卵圆孔未闭:对于已经出现与卵圆孔未闭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如反复发生脑卒中或者严重偏头痛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输送到卵圆孔未闭的部位进行封堵,从而关闭未闭的卵圆孔;外科手术则是通过开胸的方式进行房间隔修补等操作来处理卵圆孔未闭,但目前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
不同人群卵圆孔未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人群:儿童时期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大多数儿童的卵圆孔未闭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闭合。在儿童时期,如果发现卵圆孔未闭,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一般建议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卵圆孔未闭的变化情况。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卵圆孔未闭仍然没有闭合,并且出现了相关的临床异常表现,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成年人群:成年后卵圆孔未闭仍然存在的人群,需要关注自身是否出现与卵圆孔未闭相关的症状。如果出现脑卒中、偏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同时,在进行一些可能增加右心压力的活动时,如剧烈咳嗽、潜水等,需要适当注意,因为右心压力增加可能会导致卵圆孔未闭处的分流增加,增加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脑卒中病史且经检查发现卵圆孔未闭的患者,除了针对卵圆孔未闭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按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如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对于有偏头痛病史且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在治疗偏头痛的同时,需要考虑卵圆孔未闭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