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主动脉硬化是主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窄的病理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造成多方面后果,包括影响心脏供血相关(如冠状动脉供血受影响致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脏整体功能)、导致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如主动脉瘤形成、主动脉夹层)以及对全身血液循环产生影响(使血管阻力增加,影响脑部、肾脏、四肢血管等的血液灌注)。
一、心脏主动脉硬化的含义
心脏主动脉硬化是指主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窄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这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但也受一些病理因素影响,像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主动脉管壁;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会加速主动脉硬化的进程;还有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
二、心脏主动脉硬化可能造成的后果
(一)影响心脏供血相关
1.冠状动脉供血受影响
主动脉硬化若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附近的主动脉,可能会对冠状动脉的血流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冠状动脉是为心脏心肌提供血液的血管,当主动脉出现问题影响到冠状动脉血流时,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老年人本身血管功能已有所下降,若合并主动脉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可能会出现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闷痛,活动后加重等;中青年人群如果有主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也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影响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性别角度看,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和女性在基础疾病发生概率上可能有不同,比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对上升,若同时有主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的风险也可能相应变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主动脉硬化可能进展更快,进而更易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相关问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主动脉硬化合并心肌供血不足的概率更高,需要更密切监测和管理。
2.影响心脏整体功能
长期主动脉硬化会使主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正常情况下,主动脉在心脏收缩时扩张,储存一部分血液,心脏舒张时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流动。当主动脉硬化后,弹性减退,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充分扩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下去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等改变,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对于儿童来说,一般不会出现主动脉硬化导致心脏功能明显改变的情况,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可能导致主动脉硬化的因素,也需要特别关注。而对于老年人,心脏本身功能随着年龄有所下降,主动脉硬化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导致主动脉相关并发症
1.主动脉瘤形成
主动脉硬化使主动脉壁结构破坏,局部管壁承受压力时易向外膨出形成主动脉瘤。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主动脉壁本身弹性差,更易形成主动脉瘤;中青年人群如果有严重的主动脉硬化,也可能出现。男性和女性在主动脉瘤形成概率上无绝对差异,但某些遗传性疾病导致的主动脉硬化可能有性别相关表现。生活方式中,吸烟、大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会促进主动脉瘤的形成。有家族主动脉瘤病史的人群,自身主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主动脉瘤的风险更高。主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引起大量出血,危及生命,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2.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硬化导致内膜受损,血液可能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主动脉夹层。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胸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有主动脉硬化基础的人群风险更高。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在主动脉硬化基础上更易发生主动脉夹层,因为高血压会使主动脉承受更大压力,促进夹层形成。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若有主动脉硬化,也可能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孕期的相关监测。
(三)对全身血液循环的影响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负责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主动脉硬化会使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才能维持全身血液循环。这会导致外周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可能受到影响。对于脑部,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老年人本身脑供血就相对不足,若有主动脉硬化,这种情况可能更明显,长期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于肾脏,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表现,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主动脉硬化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概率更高,需要关注肾功能指标变化;对于四肢血管,可能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需要休息才能继续行走,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本身也可能存在,若合并主动脉硬化,下肢供血不足会更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