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呼吸困难、乏力疲倦、水肿等)和体征(肺部体征、心脏体征等);实验室检查有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等;其他检查有心电图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需综合各项检查判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和重要的症状。左心衰竭时,最早出现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这是由于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呼吸功能储备相对较弱,呼吸困难表现更为明显,如呼吸频率增快等;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在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因肺部基础功能受损,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的情况。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呼吸困难往往是心力衰竭复发或加重的重要信号。
乏力、疲倦:是由于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所致。患者常感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老年患者,乏力、疲倦可能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量较前减少,不愿玩耍等。
水肿:右心衰竭时较为明显,典型表现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见于下肢,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其发生机制是体循环淤血,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不同年龄患者水肿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水肿可能更易出现在眼睑等疏松组织部位;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因素,水肿可能相对更顽固。
2.体征方面
肺部体征:左心衰竭患者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与肺淤血有关,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不同年龄患者肺部啰音的分布和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肺部相对娇嫩,啰音表现可能更精细;老年患者肺部可能因长期慢性炎症等因素,对啰音的感知可能不敏感。
心脏体征:可出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心脏扩大是由于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肌重构,舒张期奔马律的出现提示心肌功能严重受损。
二、实验室检查
1.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的一种神经激素,当心室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时,心室肌受到牵张,BNP分泌增加。NT-proBNP是BNP的前体物质,其半衰期更长,更稳定。一般来说,BNP<100pg/ml,NT-proBNP<300pg/ml时,不支持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BNP在100-400pg/ml之间,可能为心功能不全的灰色地带;BNP>400pg/ml,NT-proBNP>1500pg/ml时,支持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但需要注意,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因素,NT-proBNP水平可能会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儿童患者BNP和NT-proBNP的参考值与成人不同,有其特定的正常范围,临床医生需注意儿童的正常参考区间。
2.血常规、生化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贫血可加重心力衰竭。生化检查中,肝功能检查可了解有无肝淤血导致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对药物代谢和心力衰竭病情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较为常见,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更加谨慎;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肝肾功能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要依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定心脏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LVEF>5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常降低。通过超声心动图还可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如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这些结构异常往往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要在专业儿科超声医生操作下进行,以准确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老年患者可能因体型肥胖等因素影响超声图像质量,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胸部X线检查
可显示心脏的大小和外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心影增大,肺淤血时可见肺纹理增多、KerleyB线等。KerleyB线是肺淤血的特征性表现,表现为肋膈角处的短横线。不同年龄患者胸部X线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心脏相对较小,肺野相对清晰,肺淤血表现可能不典型;老年患者由于肺部可能存在慢性炎症等基础病变,与心力衰竭导致的肺淤血表现可能相互干扰。
四、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可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心电图异常,如ST-T改变、房室肥大、心律失常等。但心电图异常并非慢性心力衰竭特异性的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的正常范围和异常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心电图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心电图可能因既往心肌梗死等病史而存在基础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