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有特定部位、持续时间的疼痛及相关体征;诊断靠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休息、用药及缓解期药物、血运重建治疗;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心理调节,涵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基础病、心理调节等方面及不同人群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的狭窄使得血管的储备能力下降,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地扩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例如,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充分供血,就会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
疼痛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诱发因素: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诱发因素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更易因身体状态变化而诱发心绞痛;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更容易在轻微活动后诱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2.体征表现: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等体征,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部可出现暂时性收缩期杂音等。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或者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
心电图负荷试验:常用运动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来激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例如,运动平板试验,让患者在平板上运动,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记录心电图,若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分钟,则为阳性,提示存在冠心病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有助于捕捉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能够直观地看到哪支冠状动脉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发作时的治疗: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同时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后1-2分钟起效,约30分钟作用消失,可缓解心绞痛症状。
缓解期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稳定斑块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等。
血运重建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方式。
2.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例如,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使血脂达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适当的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应激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发作。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除了关注身体的生理变化外,心理调节也至关重要,要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基础疾病的控制,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