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扁桃体肿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等。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腺病毒、EB病毒等)和细菌感染(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非感染性因素有扁桃体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息肉等)、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其他因素有过敏反应和创伤等。病毒感染时病毒增殖引发免疫反应致扁桃体肿大,细菌感染时细菌在隐窝繁殖产毒引发炎症致肿大;扁桃体良性肿瘤呈局限性肿大,生理性肥大在儿童期常见且无明显炎症表现;过敏反应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而肿大,创伤有明确外伤史伴相应表现。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如腺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引发一侧扁桃体肿大。腺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在儿童群体中,腺病毒引起的咽-结膜热常表现为发热、咽痛、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肿大等症状。研究表明,腺病毒感染后,病毒在扁桃体局部大量复制,引起扁桃体组织的免疫反应,导致扁桃体充血、肿大。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出现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肿大,患者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表现,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是其重要的实验室特征。
感染机制:病毒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组织中增殖,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扁桃体组织的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从而出现肿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一侧扁桃体肿大的情况;而成年人如果近期劳累、免疫力下降等也可能因病毒感染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
2.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扁桃体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一侧扁桃体明显肿大,伴有化脓性分泌物。此外,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例如,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容易侵入扁桃体隐窝内繁殖,引起扁桃体的急性炎症,出现充血、肿胀,严重时可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感染机制:细菌在扁桃体隐窝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刺激扁桃体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导致扁桃体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从而使扁桃体肿大。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的人群,其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而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低下,也较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一侧扁桃体肿大。
二、非感染性因素
1.扁桃体良性肿瘤
常见类型:扁桃体乳头状瘤较为常见,多为良性肿瘤,可表现为一侧扁桃体局限性肿大。此外,扁桃体息肉等也可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扁桃体乳头状瘤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呈乳头状突起,表面不平。
病变特点: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生长,一般边界清楚。对于儿童及成年人都可能发生,其肿大的扁桃体通常增长较为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咽部异物感等表现。如果一侧扁桃体肿大且经过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需考虑扁桃体良性肿瘤的可能,进一步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2.扁桃体生理性肥大
常见人群:在儿童时期,扁桃体可能出现生理性肥大。6-10岁儿童的扁桃体通常达到增生高峰,部分儿童可能表现为一侧扁桃体相对肥大,但无明显的炎症表现。这是由于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扁桃体作为免疫器官会出现生理性的增生,以发挥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及应对:生理性肥大的一侧扁桃体一般表面光滑,无明显充血、化脓等炎症表现,患儿通常也无明显的咽痛、发热等症状。但需要与病理性的一侧扁桃体肿大相鉴别,定期观察其变化情况即可,如果没有影响呼吸、吞咽等功能,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年龄增长,扁桃体可能会逐渐萎缩。
三、其他因素
1.过敏反应
过敏机制:当人体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某些食物等,可引起扁桃体的过敏反应,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过敏反应时,扁桃体局部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从而出现肿大。例如,某些儿童可能对花粉过敏,在花粉季节接触花粉后,可能出现咽部瘙痒、一侧扁桃体肿大等过敏表现。
人群特点: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因过敏反应导致的一侧扁桃体肿大。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在花粉季节等过敏原暴露环境中需要更加注意防护;成年人如果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也应考虑过敏反应引起一侧扁桃体肿大的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过敏治疗。
2.创伤
创伤原因:进食时被鱼刺等尖锐异物刺伤扁桃体,或者咽部受到外力撞击等,都可能导致一侧扁桃体局部损伤、肿胀。例如,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如果进食过快或不注意,可能被食物中的尖锐物质刺伤扁桃体,引起一侧扁桃体的创伤性肿大。
创伤表现:创伤引起的一侧扁桃体肿大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局部可能伴有疼痛、出血等表现,通过询问病史和局部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对于有创伤史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的患者,需要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较小的创伤一般可自行恢复,而较严重的创伤可能需要进行止血、抗感染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