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是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的现象,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血尿病因有别,发现血尿后要先初步判断观察,再及时就医做尿液和影像学等检查,然后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儿童和老年人出现血尿有各自特别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血尿
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是泌尿系统可能有严重疾病的信号。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的。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下每高倍视野有红细胞3个以上,就可判定为血尿。根据血尿的明显程度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则是借助显微镜才能发现红细胞增多。
(一)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出现血尿可能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有关,比如先天性肾囊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而老年人出现血尿则需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性,如肾癌、膀胱癌等,这与不同年龄段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谱不同有关。
新生儿血尿相对少见,若出现可能与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等相关,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性别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对血尿本身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并无差异,但在病因方面可能有一定区别。例如,女性血尿可能更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在性生活活跃期的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容易发生逆行感染导致血尿;而男性血尿需要警惕前列腺疾病等情况,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也可能引起血尿。
(三)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从而可能导致血尿发生;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血尿,如抗凝剂(华法林等),这类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倾向,可能导致血尿;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改变引起的。
(四)病史影响
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损伤尿路黏膜引起血尿;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反复发作的患者,炎症反复刺激尿路黏膜,也容易出现血尿情况;有肾脏基础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病史的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时可能表现为血尿。
二、发现血尿怎么办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首先要确认尿液颜色变化是否确实为血尿,避免将食物(如红心火龙果)、药物(如利福平)等引起的尿液颜色改变误判为血尿。如果确定是血尿,要记录血尿出现的时间、频率、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腹痛等)。
对于儿童出现血尿,家长要保持冷静,回忆孩子近期是否有感染、外伤等情况,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有无水肿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的细致观察很重要。
老年人发现血尿时,要特别注意自身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因为老年人肿瘤性疾病导致血尿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二)及时就医检查
尿液检查:进行尿常规检查,明确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形态。还可以进行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血尿来源。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有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例如,可发现肾脏的占位性病变、输尿管扩张提示有梗阻等情况。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的病变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器官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一些复杂的泌尿系统疾病,CT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静脉肾盂造影: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对于诊断泌尿系统畸形、梗阻等有重要价值,但该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有造影剂过敏等禁忌证需要注意。
(三)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血尿,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多喝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帮助缓解症状和促进恢复。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
泌尿系统结石: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如果结石较大,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疼痛、血尿等症状的变化。
泌尿系统肿瘤:如果是泌尿系统肿瘤导致的血尿,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早期发现的肿瘤通过手术等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四)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血尿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不要过度紧张但也不能忽视。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各项检查,因为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均衡和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发现血尿后,要积极完善各项检查明确病因,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要鼓励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