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1+是尿常规常见结果,提示尿液有少量红细胞,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有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病理性包括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肾炎、肿瘤等。需通过详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超声、尿常规复查、肾功能检查等)明确病因,不同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要重视、孕妇需兼顾妊娠与泌尿系统问题、老年人警惕肿瘤。
一、尿潜血1的定义及表示含义
尿潜血1+是尿常规检查中常见的结果,通常用加号表示阳性程度,“+”号越多,往往提示尿潜血的程度越重,但尿潜血1+只是轻度的尿潜血异常,意味着尿液中存在少量的红细胞,但数量不是很多。
二、可能导致尿潜血1+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尿潜血1+。例如,进行长跑、高强度军训等剧烈运动后,由于肾脏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损伤,导致少量红细胞进入尿液中。这种情况在停止剧烈运动休息一段时间后,多数可自行恢复。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1+。此时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时避开生理期,可在生理期结束后再复查尿常规。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能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1+。同时可能伴有腰痛、肾区叩击痛等症状,通过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也可因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导致出血,引起尿潜血1+,常伴有相应部位的疼痛,如输尿管结石可出现腹痛、肾绞痛等,膀胱结石可出现排尿中断等症状。
2.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膀胱黏膜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发生炎症反应,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导致尿潜血1+,同时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还可见白细胞升高。
肾盂肾炎:除了有尿潜血1+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3.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损伤,使得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出现尿潜血1+。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等,患者可能还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需要进一步通过肾功能检查、肾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
4.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1+。其中膀胱癌较为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但早期也可能仅表现为尿潜血1+,需要通过泌尿系统超声、CT、膀胱镜等检查进一步排查。
三、进一步检查及诊断建议
当发现尿潜血1+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有无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发热、血尿、排尿异常等症状,以及有无近期剧烈运动史、女性生理期情况、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检查肾区有无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有无压痛、膀胱区有无压痛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变部位。
(三)辅助检查
1.泌尿系统超声:可初步筛查泌尿系统有无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简便,是常用的筛查手段。
2.尿常规复查:必要时复查尿常规,排除生理期等因素的干扰,同时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等,若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异常,有助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判断。
3.肾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如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状态。
4.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膀胱镜、肾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怀疑泌尿系统肿瘤时可能需要膀胱镜或肾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1+时,需要格外重视。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肾小球疾病等相对更常见。要详细询问儿童近期有无感染病史、有无外伤等情况,同时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进行更细致的检查,如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以便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孕妇
孕妇出现尿潜血1+时,需要考虑妊娠相关因素以及泌尿系统本身的问题。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输尿管等,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等风险,从而出现尿潜血1+。同时也要排查是否存在妊娠期特有的肾脏疾病等。需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肾功能、血压等情况,定期复查尿常规,注意观察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水肿、高血压等,必要时在妇产科和肾内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1+时,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可能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尿潜血1+。需要详细询问老年人的症状,如有无无痛性血尿(虽然此时可能表现为尿潜血1+,但需警惕)、排尿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泌尿系统检查,包括泌尿系统超声、膀胱镜等,以排除肿瘤等严重疾病。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对检查和诊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