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分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牙髓炎,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等,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保存活髓和去除感染牙髓治疗。
一、牙髓炎的定义
牙髓炎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牙髓是包含神经、血管等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当各种致病因素侵犯牙髓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
二、牙髓炎的分类及特点
1.可复性牙髓炎
特点:患牙受到温度刺激(如冷、热刺激)或化学刺激(如酸甜刺激)时,会迅速出现瞬间的疼痛反应,刺激去除后,疼痛随即消失。其牙髓组织只是处于可逆的炎症状态,若去除刺激因素并采取适当治疗,牙髓可恢复正常。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上如果长期食用过冷过热食物刺激牙齿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病史方面如果有牙齿局部轻微损伤等情况可能诱发。
2.不可复性牙髓炎
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疼痛剧烈,具有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的特点,疼痛往往在夜间发作且较白天更严重,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剧,疼痛不能自行定位,患者常感觉疼痛来自患牙周围区域但难以准确指出患牙。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不良、经常进食刺激性食物等人群风险较高,病史方面如有龋齿未及时治疗等情况易引发。
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一般无明显的自发性疼痛,但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疼痛反应相对较轻,可诉有轻度的咀嚼不适或咬合痛。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生活方式上长期有不良口腔习惯的人群更易出现,病史中如果有牙髓长期受轻度刺激的情况可能发展为此类牙髓炎。
三、牙髓炎的病因
1.细菌感染:是引起牙髓炎最主要的病因。常见的致龋细菌,如变形链球菌等,可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菌斑中的细菌产酸侵蚀牙齿硬组织,当龋洞深入到牙髓腔时,细菌就会直接感染牙髓。例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食物残渣残留易滋生细菌引发龋齿进而导致牙髓炎。
2.物理因素
机械创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咀嚼硬物时牙齿意外受力、交通事故等导致牙齿损伤,可能使牙髓受到直接创伤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外力因素导致牙髓创伤,儿童在玩耍时可能因意外碰撞牙齿,成年人也可能因工作等原因受到牙齿外伤。
温度刺激:长期过冷过热的温度刺激,如经常饮用过冷的饮品、食用过烫的食物等,可反复刺激牙髓,导致牙髓慢性炎症。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温度刺激因素引发牙髓炎,比如老年人牙齿感觉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但仍可能因长期不当温度刺激致病。
3.化学因素
充填材料刺激:在牙齿充填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充填材料具有刺激性,如某些不合格的树脂材料等,可能会刺激牙髓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在接受牙齿充填治疗时都可能面临此类风险,儿童在进行龋齿充填时也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对牙髓的影响。
四、牙髓炎的临床表现
1.疼痛:是牙髓炎最突出的表现。可复性牙髓炎主要是温度刺激引起的短暂疼痛;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疼痛剧烈且有其典型的发作特点;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疼痛相对较轻但有长期冷热刺激痛病史等。
2.其他表现:患者可能伴有牙齿敏感、咬合不适等情况,急性牙髓炎发作时还可能出现面部肿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疼痛的方式不太准确,需要家长和医生仔细观察判断,成年人相对能更清晰描述疼痛特点等情况。
五、牙髓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症状特点,如疼痛发作时间、疼痛性质、诱发因素等,了解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既往牙齿治疗史等。不同年龄患者病史采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提供相关信息,要耐心引导家长回忆孩子的口腔相关情况。
2.口腔检查
视诊:观察牙齿的外观,看是否有龋齿、牙体缺损、变色等情况。
探诊:用探针检查牙齿的龋洞深度、位置等,了解牙髓是否暴露等情况。
叩诊:通过叩击牙齿来判断牙齿是否有根尖周组织的炎症等情况,不同力度的叩诊可提供不同信息。
温度测试:使用冷诊剂或热诊剂对牙齿进行温度刺激测试,可帮助判断牙髓的状态,比如可复性牙髓炎温度刺激后出现瞬间疼痛,去除刺激后疼痛消失;急性牙髓炎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剧等。
3.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等,可帮助了解牙齿内部的情况,如龋洞与牙髓腔的关系、根尖周组织是否有病变等,对牙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等。
六、牙髓炎的治疗原则
1.保存活髓治疗:适用于可复性牙髓炎等情况。通过去除刺激因素,采取安抚治疗等方法,尽量保存牙髓的活力。对于可复性牙髓炎,可先去除龋坏组织,然后在近髓处放置安抚药物,观察牙髓恢复情况,若恢复正常再进行永久充填。
2.去除感染牙髓治疗:对于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进行根管治疗等。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等步骤,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消除炎症,然后严密充填根管,以防止再感染。不同年龄患者在根管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治疗的耐受性等情况,儿童可能需要在合适的镇静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治疗,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抚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