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以血红蛋白浓度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等为贫血,病因有生成减少、破坏过多、丢失过多,表现有一般和各系统症状,诊断靠血常规等,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低血压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无特殊治疗,病理性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表现有无症状和症状性,诊断靠血压测量和病因排查,治疗原发病及改善症状。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但也有部分健康人群基础血压较低,无任何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不属于病理状态。低血压的本质是血压水平低于正常生理范围,可能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病因差异
贫血的常见病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缺乏造血原料,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常见于素食者、月经量过多的女性等;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会影响DNA合成,导致巨幼细胞贫血,长期酗酒、胃肠道吸收障碍的人群易出现这种情况。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接触射线、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相应因素诱发,长期接触射线工作的人群风险更高。
红细胞破坏过多: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不同年龄都可发病,有遗传倾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成年人,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不同年龄均可因相应外伤或疾病导致,外伤对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消化道溃疡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等,中老年女性因妇科疾病导致月经过多的情况较常见。
低血压的常见病因
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血压虽偏低,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和女性,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这类人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定期监测血压。
病理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代谢失衡等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生。
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如严重的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中老年人群高发;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可导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不足,各年龄都可能因感染诱发;营养不良,如恶病质,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各年龄均可因相应基础疾病出现。
临床表现不同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观察甲床、口唇、面色等判断,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婴幼儿因皮肤较薄,贫血时面色苍白更明显。疲劳、乏力是常见症状,无论哪个年龄,都会感觉全身没劲儿,活动耐力下降。
各系统表现: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老年人可能因脑供血不足更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轻微改变;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加快、加深,严重贫血时可导致气短;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但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较弱,可能症状更明显;泌尿生殖系统可出现少尿或多尿等肾功能改变,各年龄均可发生。
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性低血压:部分生理性低血压人群无任何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症状性低血压:轻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在体位突然改变时更明显,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老年人因血管调节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严重低血压时可出现眼前发黑、晕厥、跌倒等,甚至会导致重要脏器缺血性损伤,如脑缺血可引起短暂性意识丧失,心肌缺血可导致心绞痛等,各年龄都可能发生严重低血压导致相应脏器损伤,但老年人基础疾病多,一旦发生更易出现严重后果。
诊断方法
贫血的诊断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的首要检查,通过测定Hb、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能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的大致程度,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如新生儿Hb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
病因学检查:根据血常规等初步结果进一步检查,如缺铁性贫血需检测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巨幼细胞贫血需检测维生素B、叶酸水平等;溶血性贫血需进行红细胞脆性试验、Coombs试验等相关检查,不同病因的检查项目针对性强,能明确贫血的具体原因。
低血压的诊断
血压测量:多次非同日测量上肢血压,低于90/60mmHg可诊断为低血压,测量血压时要注意测量方法正确,如安静状态下测量,袖带大小合适等,不同年龄人群测量时需注意的细节基本相同,但老年人测量时要更关注测量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病因排查:如怀疑病理性低血压,需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以排查心脏疾病;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排查感染性疾病;进行营养指标检测排查营养不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检查项目来明确低血压的病因。
治疗原则
贫血的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或叶酸,溶血性贫血进行相应的免疫抑制等治疗,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明确,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对症支持治疗:严重贫血时可输血纠正贫血症状,改善缺氧情况,不同年龄输血需考虑血型匹配、输血速度等问题,婴幼儿输血更要严格把控。
低血压的治疗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增强营养、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病理性低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脏病患者治疗心脏病,感染患者控制感染等,同时对于低血压症状明显者,可通过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多饮水来增加血容量,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提升血压,但药物使用需谨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药物,老年人使用升压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