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按感染部位分上、下尿路感染,按发病情况分单纯性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发病机制包括病原体入侵途径和机体防御机制,有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依类型有不同原则,可通过多饮水、注意卫生等方式预防,不同人群有特殊预防注意事项。
尿路感染的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包括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继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可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
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和尿道炎。膀胱炎常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感染症状;尿道炎分为淋菌性尿道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尿道脓性分泌物、尿痛等;非淋菌性尿道炎多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感染引起,症状相对较轻,可有尿道瘙痒、灼热感、少量分泌物等。
按发病情况分类:
单纯性尿路感染:发生于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的人群,一般可以顺利治愈,无复杂因素影响。
复杂性尿路感染:发生于泌尿系统有基础疾病(如尿路结石、尿路梗阻、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或存在其他复杂情况(如留置导尿管、接受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等)的人群,治疗相对困难,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
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入侵途径:
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病原菌由尿道进入膀胱,然后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女性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如性生活、个人卫生不良等情况可增加上行感染的风险。
血行感染:较少见,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淋巴道感染:极为罕见,病原菌通过淋巴系统传播引起尿路感染,如盆腔和肛周的感染灶可通过淋巴道波及泌尿系统。
机体防御机制:
尿路黏膜的屏障作用:正常的尿路黏膜能够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尿液的冲刷作用也有助于清除尿道中的病原体。
尿液的抗菌作用: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同时尿液的流动可以稀释病原体。
免疫防御功能:尿路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如分泌型IgA)、吞噬细胞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性别因素: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近,尿道外口细菌容易侵入,所以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例如,育龄女性性生活时容易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引起感染,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萎缩,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年龄因素:儿童尤其是女婴,尿道黏膜娇嫩,容易被粪便污染,加上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是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是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且老年人尿路感染往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生活方式因素:
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路的冲刷作用减弱,容易使细菌在尿路滋生繁殖。
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清洗会阴部、更换内裤等,容易导致细菌污染尿道。
性生活:性生活时可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女性在性生活后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基础疾病因素:
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潴留容易引起细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发育不良、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等,也容易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可浑浊,部分患者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疼痛或压痛,一般无明显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急性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突然发生的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或酸痛,肾区有叩击痛。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可表现为间歇性的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感染症状,也可出现腰部酸痛、低热等,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出现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尿路感染的诊断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等。白细胞尿是指离心尿沉渣中白细胞数>5个/高倍视野,对尿路感染诊断有提示意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一般为少量。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方法有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为有意义菌尿,可诊断为尿路感染;如临床上无尿路感染症状,则要求两次清洁中段尿培养的菌落计数均≥10CFU/ml,且为同一菌种。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也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复杂性尿路感染或考虑有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CT等,以了解泌尿系统有无结石、梗阻、畸形等基础病变。
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
单纯性膀胱炎:一般采用短疗程疗法,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等,疗程多为3天,治疗后需进行复查,以确定是否治愈。
急性肾盂肾炎:病情较轻者可口服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病情较重者需静脉应用抗生素,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总疗程一般为2周左右。
复杂性尿路感染: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延长治疗疗程,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解除尿路梗阻等。
尿路感染的预防
多饮水、勤排尿:每日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2000ml,通过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的时间。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应每日清洗会阴部,性生活前后应注意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
避免憋尿:长时间憋尿会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容易滋生细菌,应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增强机体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对于高危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女性:性生活后应立即排尿,以冲刷尿道,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尿道黏膜的抵抗力。
儿童: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尿布等;对于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情况的儿童,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保持尿路通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泌尿系统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