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即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可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有无症状携带者、急性和慢性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血清学等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和抗病毒等,不同人群各环节有特点需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处理。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发疾病的根源,它具有嗜肝性,主要侵犯肝脏细胞。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不同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母婴传播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新生儿感染风险较大。
临床表现方面
无症状携带者:部分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肝功能等检查也可能暂时正常,但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容易慢性化成为携带者。
急性乙型肝炎:多见于成人,起病可急可缓,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等,部分人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年龄较小的儿童感染急性乙肝时,症状相对不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消化道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症状轻重不一,可有乏力、疲倦、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部分人病情隐匿,在体检时才发现,也有部分人病情逐渐进展,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表现,年龄较大且有基础肝病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的人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诊断方面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状态。不同人群的乙肝五项结果意义有所不同,比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免疫成功的标志。
病毒学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和传染性强弱,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乙肝病毒DNA定量的临床意义略有差异,儿童乙肝病毒DNA定量阳性更需密切监测病情。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无论年龄、性别,都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营养供应以支持生长发育,同时避免接触可能损害肝脏的物质。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成年患者符合指征时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乙肝的相关情况复杂多样,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有其特点,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