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可通过自我感知症状和医学检查判断。自我感知症状有心悸(心脏跳动异常)、胸闷(胸部闷塞伴气短)、头晕或眼前发黑(脑部供血不足)。医学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动态心电图捕捉短暂心律不齐)、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排除结构性病变)、血液检查(电解质检查排查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检查排查甲低或甲亢影响心律),不同年龄人群相关指标有差异。
一、自我感知症状判断
(一)心悸
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则、过快、过慢或有停搏感等。不同年龄人群感受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突然安静下来,感觉心脏不舒服;老年人可能更易察觉到自己心跳的异常节奏变化。例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时可能出现短暂心悸,但很快恢复,而心律不齐患者的心悸可能持续时间更长或更频繁。
(二)胸闷
部分心律不齐患者会有胸部闷塞感,可能伴有气短。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时要格外警惕是否合并心律不齐,因为心律不齐可能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胸闷症状加重。
(三)头晕或眼前发黑
当心律不齐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头晕,严重时可能眼前发黑甚至晕厥。老年人由于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脑供血储备能力减弱,发生这种情况时更易发生跌倒等意外。
二、医学检查判断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
这是诊断心律不齐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颤等。例如,窦性心律不齐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窦性P波的频率快慢不等,相差超过0.12秒;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是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心率相对较快,正常窦性心率范围比成人高。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律不齐情况。对于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尤为重要。比如有些患者仅在特定活动或休息状态下才出现心律不齐,通过Holter监测可以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从而明确诊断。
(二)心脏超声检查
有助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心脏结构性病变引起的心律不齐。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心律不齐,通过心脏超声可以明确心脏的解剖结构异常情况;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可发现心肌的厚度、运动等改变,这些异常可能与心律不齐的发生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超声正常指标不同,儿童心脏超声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
(三)血液检查
包括电解质检查(如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可导致心律不齐,例如低钾血症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心脏节律,甲亢患者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表现,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明确甲状腺功能状态。不同年龄人群电解质正常范围和甲状腺功能正常指标有差异,儿童的甲状腺功能指标随年龄变化,电解质也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来判断是否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