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由HBV引起,丙肝由HCV引起,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有别,乙肝母婴、血液、性传播为主,丙肝血液传播为主且母婴、性传播几率相对低;临床表现上乙肝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多样,丙肝多数隐匿且症状较轻;慢性化情况不同,乙肝成人急性感染慢性化率低,婴幼儿高,丙肝急性感染慢性化率较高;诊断方法有差异,乙肝靠乙肝五项等,丙肝靠丙肝抗体及病毒RNA定量;治疗方面,乙肝需长期用药,部分可临床治愈,丙肝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可实现临床治愈且疗程较短;特殊人群中,乙肝孕妇可母婴阻断,丙肝孕妇需评估用药,儿童和老年人治疗需分别关注不同情况。
传播途径方面
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母亲孕期、分娩时及产后亲密接触传播婴儿)、血液传播(输血、共用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等)、性传播(无防护的性接触)。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相对乙肝较少见,性传播也存在,但几率相对乙肝低。
临床表现方面
乙肝:部分感染者可无症状,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肝性脑病等。
丙肝:多数感染者起病隐匿,症状相对乙肝较轻,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度乏力等,也有部分人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相对乙肝可能有一定差异,具体与个体免疫等因素相关。
慢性化情况方面
乙肝:乙肝病毒感染后,成人急性感染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比例约5%-10%,而婴幼儿感染乙肝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比例可高达90%以上。
丙肝:急性丙肝感染发展为慢性丙肝的比例较高,约50%-85%。
诊断方法方面
乙肝:主要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来判断感染状态等,还需结合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检查评估病情。
丙肝:主要检测丙肝抗体,若丙肝抗体阳性,需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RNA定量来明确是否为现症感染及病毒复制情况。
治疗方面
乙肝:治疗目标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等)、干扰素等,但需长期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等目标,但疗程较长且有一定复发可能。
丙肝:目前丙肝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治愈率较高,一般疗程相对较短,根据不同基因型等因素,疗程通常在12-24周不等。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乙肝孕妇可通过母婴阻断措施(如孕期监测病毒载量,婴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降低婴儿感染乙肝几率;丙肝孕妇需评估丙肝病毒RNA情况,必要时在孕期及产后考虑合适的抗病毒方案,但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
儿童:儿童感染乙肝若为母婴传播的慢性乙肝,需密切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治疗;儿童感染丙肝多为输血等途径,同样需监测丙肝病毒RNA等,评估病情并考虑合适治疗时机,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影响等。
老年人:乙肝或丙肝合并老年人群时,需关注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等与年轻人有差异,治疗时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或调整剂量等,同时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需更密切监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