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类、抗生素、黏液促排剂)、手术治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及术式选择、术后管理),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患者及合并哮喘者的用药与手术风险,生活方式干预涉及环境控制、鼻腔冲洗、饮食管理及戒烟,复发预防策略包括长期维持治疗、免疫调节、控制共病及患者教育。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应用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是鼻息肉治疗的一线药物,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黏膜水肿来控制息肉生长。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这类药物可缩小息肉体积、改善鼻塞症状,尤其适用于轻中度鼻息肉患者及术后预防复发。长期使用需监测鼻腔黏膜状态,避免局部萎缩等副作用。
2.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中重度鼻息肉或鼻用激素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一般采用小剂量短疗程方案(如每日20~30mg,连用7~10天),需严格评估全身副作用风险,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需谨慎使用。
3.抗生素:仅在合并急性鼻窦炎伴感染时使用,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等,疗程通常7~10天。长期无感染证据时滥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耐药性。
4.黏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氨溴索等可改善鼻腔分泌物性状,促进黏液排出,辅助缓解鼻塞及流涕症状,尤其适用于合并鼻窦炎的患者。
二、手术治疗
1.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目前鼻息肉治疗的金标准,通过鼻内镜直视下精准切除息肉组织,开放鼻窦口,恢复鼻窦通气引流功能。手术适应症包括:息肉体积大阻塞鼻腔、药物治疗无效、合并严重鼻窦炎或哮喘、怀疑恶性病变者。
2.手术方式选择:单发息肉可行单纯息肉切除术;多发性或复发性息肉需联合鼻窦开放术;合并哮喘或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者需更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3.术后管理:术后需定期鼻内镜复查(每周1次逐渐延长至每月1次),清理鼻腔结痂及分泌物,持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3~6个月以降低复发率。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12岁以下儿童慎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过度切除影响鼻腔发育。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妊娠早期(前3个月)避免使用任何药物,中期可谨慎使用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FDA分类为B级)。哺乳期女性使用鼻用激素后2小时内避免哺乳,减少婴儿暴露风险。
3.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需评估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心血管风险,手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控制基础疾病稳定。
4.合并哮喘者:鼻息肉与哮喘存在“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关联,治疗需同步控制上下气道炎症。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对合并重度哮喘的鼻息肉患者可能有效,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四、生活方式干预
1.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湿度40%~60%。
2.鼻腔冲洗:每日1~2次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可清除分泌物、减少过敏原沉积,降低复发风险。
3.饮食管理:避免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补充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可能有助于减轻黏膜炎症。
4.戒烟:吸烟会加重鼻腔黏膜炎症,增加息肉复发率,所有患者均需严格戒烟。
五、复发预防策略
1.长期维持治疗:术后持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至少6个月,定期复查鼻内镜。
2.免疫调节:对反复复发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如抗IgE单抗)或免疫疗法,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3.控制共病: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共病,减少诱发因素。
4.患者教育:强调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鼻用药物及鼻腔冲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