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中耳乳突炎是累及两侧耳部结构的中耳黏膜及乳突气房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气房构成,病原体经咽鼓管或外耳道侵入引发炎症,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密切相关,儿童更易发病;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感染途径与炎症扩散,分急性(病程<3周)和慢性(病程>3个月)两种类型;临床表现有耳部、全身及乳突区症状,可通过耳镜、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期控制感染、局部处理,必要时手术,慢性期药物控制、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需针对性管理;预防与长期管理包括一级预防避免危险因素、二级预防定期复查、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耳道干燥等。
一、双侧中耳乳突炎的定义与解剖基础
双侧中耳乳突炎是指中耳黏膜及乳突气房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累及两侧耳部结构。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气房构成,乳突为颞骨外侧的含气骨突,内部蜂窝状气房与鼓室相通。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咽鼓管或外耳道侵入中耳,引发黏膜充血、渗出,若炎症扩散至乳突气房,即可形成双侧病变。其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密切相关,儿童因咽鼓管短直更易发病。
二、核心病理机制与分类
1.感染途径与炎症扩散
病原体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占70%~80%)或外耳道鼓膜穿孔直接侵入,引发中耳黏膜急性炎症,表现为充血、水肿、渗出。若未及时控制,炎症可经鼓窦口扩散至乳突气房,导致气房黏膜坏死、积脓,形成乳突炎。慢性病例多由急性迁延而来,反复感染导致鼓室硬化、听骨链破坏。
2.急性与慢性分型
急性双侧中耳乳突炎:病程<3周,突发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伴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乳突区压痛明显。
慢性双侧中耳乳突炎:病程>3个月,反复耳流脓、听力减退,鼓膜穿孔多见,乳突CT可见气房模糊、骨质破坏。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
耳部症状:双侧耳痛(儿童常哭闹、抓耳)、耳流脓(初为血性,后为脓性)、听力下降(传导性为主)。
全身症状:急性期伴发热(38~39℃)、乏力、食欲减退;慢性期全身症状较轻。
乳突区表现:急性期乳突区红肿、压痛,慢性期可触及骨质缺损或瘘管形成。
2.辅助检查
耳镜检查:鼓膜充血、膨出或穿孔,可见脓性分泌物。
听力测试:纯音测听显示传导性聋(气骨导差>10dB),声导抗测试为B型曲线。
影像学检查:颞骨CT是金标准,急性期见气房模糊、积液,慢性期可见骨质破坏、胆脂瘤形成。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1.急性期治疗
控制感染:首选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覆盖革兰阳性及阴性菌。
局部处理: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炎。
手术干预:若形成乳突积脓、颅内并发症风险高,需行乳突切开引流术。
2.慢性期治疗
药物控制:长期低剂量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减少急性发作,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减轻黏膜水肿。
手术治疗:鼓室成形术修复鼓膜穿孔,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听力重建术改善听力。
五、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患者
因咽鼓管解剖特点,易并发急性乳突炎,需密切观察耳痛、发热变化,避免用力擤鼻。
抗生素选择需考虑过敏史,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以防耳毒性。
2.老年人
常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易扩散,需控制血糖、血压,缩短抗生素疗程。
3.妊娠期女性
优先选择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致胎儿牙齿着色)、喹诺酮类(致关节病变)。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1.一级预防
避免用力擤鼻、挖耳,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疫苗接种),治疗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基础疾病。
2.二级预防
急性中耳炎患者需完成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耳镜及听力,慢性患者每6~12个月行颞骨CT评估病情。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使用耳塞;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C、锌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二手烟,减少咽鼓管功能障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