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炎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中,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多经尿道逆行或血液播散感染,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危险因素,典型表现为突发单侧睾丸肿胀疼痛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儿童期感染后约20%-30%并发睾丸炎,青春期后男性并发率更高,双侧睾丸受累率约50%,部分患者遗留睾丸萎缩。非感染性因素中,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发病与睾丸特异性抗原暴露有关,诊断依据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等;药物性睾丸损伤由化疗药物等引起,用药前需评估生育需求;物理性损伤包括直接暴力和医源性损伤。特殊人群中,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风险青春期后显著高于儿童期,建议接种麻腮风疫苗;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更易发生泌尿系感染逆行至睾丸,用药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和肿瘤患者,睾丸炎发生率高,需警惕机会性感染并加强个人卫生防护。睾丸炎预防与日常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泌尿系统卫生、饮食管理;定期筛查,高风险人群每半年进行尿常规及泌尿系超声检查,性活跃期男性每年进行梅毒、HIV等检测;症状监测,急性期需立即就医,慢性期若睾丸持续缩小或质地变硬需行精液分析评估。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患者应及时就医。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睾丸炎
1.细菌感染
常见病原体: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经尿道逆行感染或血液播散引发。
危险因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增生、导尿操作等可增加逆行感染风险;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生血行感染。
典型表现:突发单侧睾丸肿胀、疼痛,伴发热、寒战,体检可触及触痛性包块。
2.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儿童期感染后约20%~30%并发睾丸炎,青春期后男性感染者并发率更高。
发病机制:病毒经血液循环侵犯睾丸,导致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及生精小管破坏。
临床特征:双侧睾丸受累率约50%,疼痛较细菌性轻但病程更长,部分患者遗留睾丸萎缩。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睾丸炎
1.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发病机制:睾丸特异性抗原暴露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常见于睾丸损伤或手术史患者。
诊断依据: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睾丸活检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及生精小管破坏。
2.药物性睾丸损伤
典型药物: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抗雄激素药物(比卡鲁胺)等,可抑制睾丸生精功能或直接损伤曲细精管。
预防措施:用药前评估生育需求,必要时行精子冷冻保存。
3.物理性损伤
直接暴力:如踢伤、撞伤,可导致睾丸血肿或破裂,需急诊手术探查。
医源性损伤:睾丸活检、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等操作可能引发术后炎症反应。
三、特殊人群的睾丸炎风险及管理
1.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风险:青春期后男性感染腮腺炎病毒,睾丸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儿童期感染者。
预防建议:及时接种麻腮风疫苗,感染腮腺炎后需密切监测睾丸变化。
2.老年人
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患者更易发生泌尿系感染逆行至睾丸。
用药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对肾脏有负担的抗生素,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3.免疫功能低下者
HIV感染者:睾丸炎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需警惕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结核杆菌)。
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易并发感染性睾丸炎,需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四、睾丸炎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泌尿系统卫生:每日清洁会阴部,避免不洁性行为,及时治疗尿道炎、膀胱炎等。
饮食管理:减少辛辣食物摄入,多饮水促进排尿,降低细菌滞留风险。
2.定期筛查
高风险人群:有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疾病史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及泌尿系超声检查。
性传播疾病筛查:性活跃期男性每年进行梅毒、HIV等检测。
3.症状监测
急性期表现:睾丸疼痛、肿胀、发热,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睾丸萎缩或生育力下降。
慢性期观察:若睾丸持续缩小或质地变硬,需警惕生精功能受损,建议行精液分析评估。
睾丸炎的病因多样,需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及时就医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