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中毒心电图表现包括心律失常和ST-T改变。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多呈二联律或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有不同程度表现)、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基础上出现规则缓慢心室率);ST-T改变有鱼钩样改变(洋地黄作用特征性改变,需结合其他表现判断中毒)和其他非特异性ST-T改变(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一、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
是洋地黄中毒较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多呈二联律或三联律形式。例如,在心电图上可看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ST段呈鱼钩样改变(这是洋地黄作用的特征性表现,但中毒时也可出现),T波倒置或双向等。室性早搏的发生与洋地黄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有关,导致心肌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异位起搏点的激动。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洋地黄中毒时室性早搏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心电图形态特征是相似的。儿童由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点,在洋地黄中毒时发生室性早搏的机制也是基于钠-钾-ATP酶的抑制,但需要更密切监测,因为儿童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可能更高,中毒表现可能更易恶化。
2.房室传导阻滞
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起搏点的位置,如果起搏点在房室束分支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较慢;如果起搏点在房室束分支以下,则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频率更慢。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由于洋地黄中毒影响了房室结的传导功能,导致冲动传导受阻。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本身就存在房室传导系统病变的患者,使用洋地黄后更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由于心脏传导系统本身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在洋地黄中毒时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心电图监测。
3.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在心房颤动的基础上出现规则的心室率,心室率缓慢,这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心房颤动时心室率是不规则的,而当洋地黄中毒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变得规则且缓慢。这是因为洋地黄过度抑制了房室结的传导功能,使原本不规则的心房激动传导变得规则,且传导速度减慢。
对于患有心房颤动且正在使用洋地黄的患者,一旦出现心室率规则且缓慢的情况,应高度怀疑洋地黄中毒。不同年龄的心房颤动患者在洋地黄中毒时出现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基本相似,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更需要警惕洋地黄中毒的发生,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ST-T改变
1.鱼钩样改变
洋地黄作用时可引起ST-T改变,呈现鱼钩样改变,即ST段呈下斜型压低,T波倒置,随后T波limbs肢变平,最后T波直立,形成鱼钩状。这是洋地黄影响心肌复极过程的表现,是洋地黄作用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鱼钩样改变不一定意味着中毒,只有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心律失常表现时才考虑洋地黄中毒的可能。
不同人群中,鱼钩样改变的出现可能与个体的心肌状况有关。例如,年轻患者心肌状态较好时,洋地黄作用下的ST-T鱼钩样改变可能相对典型;而老年患者由于心肌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ST-T改变可能不典型,但仍可作为洋地黄作用的一个参考指标,当同时出现心律失常等中毒表现时,要综合判断。
2.其他ST-T改变
除了鱼钩样改变外,还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ST-T改变,如ST段抬高或压低程度较鱼钩样改变更明显,T波倒置程度加深等。这些非特异性改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等其他情况,但在洋地黄中毒时也可能出现,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例如,在一些患者中,洋地黄中毒可能导致心肌局部的血供和复极异常,从而引起非特异性的ST-T改变。对于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洋地黄中毒时的ST-T改变更需要与基础疾病本身引起的ST-T改变相鉴别,因为两者可能相互干扰,增加诊断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