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唇腭裂是先天性颌面部发育畸形,表现为上唇和/或上腭部组织未完全融合形成裂隙,根据裂隙范围分单纯性唇裂、不完全性腭裂及完全性唇腭裂,发生源于胚胎发育第4~12周面部突起融合障碍,与遗传、环境暴露或药物影响相关;临床表现上,唇裂有单侧或双侧上唇裂隙等,腭裂导致口鼻腔相通等,国际常用Lahshal分型;诊断包括产前诊断和产后评估,需与外伤性裂伤等鉴别;治疗原则是手术修复,需多学科协作进行序列治疗并做好营养管理;特殊人群中,孕期女性应补充叶酸,合并综合征患者术后需加强呼吸道管理等,低龄儿童手术前后有特定要求;预后方面,90%以上患者经序列治疗后功能可恢复,但部分需二次手术,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心理问题,长期随访需关注牙齿萌出等情况。
一、上唇腭裂的定义与解剖学基础
上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颌面部发育畸形,表现为上唇和/或上腭部组织未完全融合,形成裂隙。根据裂隙范围可分为单纯性唇裂(仅上唇裂开)、不完全性腭裂(软腭裂开)及完全性唇腭裂(上唇、硬腭及软腭均裂开)。其发生源于胚胎发育第4~12周时,面部突起(如上颌突、内侧鼻突)融合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如孕期吸烟、饮酒、叶酸缺乏)或药物影响(如抗癫痫药)相关。研究显示,约15%的病例存在家族聚集性,提示多基因遗传模式(如IRF6基因突变)。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1.唇裂表现:单侧或双侧上唇裂隙,可伴鼻翼塌陷、人中不连续,严重者裂隙延伸至鼻底。单侧唇裂中左侧发生率(约60%)高于右侧,可能与胚胎发育时左侧面部突起融合较晚有关。
2.腭裂表现:软腭或硬腭裂开,导致口鼻腔相通,表现为吸吮困难、进食时乳汁从鼻孔反流,以及语音含混不清(如鼻音过重)。完全性腭裂患者常伴发中耳炎(发生率约30%~40%),因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液体潴留。
3.分型系统:国际常用Lahshal分型,根据裂隙部位(唇、牙槽嵴、硬腭、软腭)及单双侧进行编码(如L0S1表示左侧不完全唇裂伴软腭裂),指导手术方案制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产前诊断:孕期18~22周超声检查可发现约70%的唇腭裂,三维超声对软组织显示更清晰。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可检测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唇腭裂风险增加3~5倍)。
2.产后评估:需全面检查颌面部结构、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排除其他综合征(如PierreRobin序列征,表现为小下颌、舌后坠及腭裂)。听力筛查(如耳声发射检测)应常规进行,因腭裂患者中耳炎风险高。
3.鉴别要点:需与外伤性裂伤、面横裂(口角至耳前裂隙)及宏牙槽裂(上颌骨大面积缺损)区分,后者常伴发牙齿缺失或畸形。
四、治疗原则与多学科协作
1.手术修复:唇裂修复术(如Millard法)通常在患儿3~6月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如Furlow双Z瓣法)在9~18月龄完成,以利于语音发育。研究显示,早期手术(<6月龄)可显著改善吸吮功能及面部对称性。
2.序列治疗:需联合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科、耳鼻喉科及言语治疗师。例如,8~10岁行牙槽嵴裂植骨术,12岁后进行正畸治疗,青春期后视情况行鼻唇畸形二期修复。
3.营养管理:术前需使用特殊奶瓶(如Haberman奶瓶)减少呛咳,术后2周内避免过硬食物。母乳喂养困难者需补充高能量配方奶,维持体重增长(每周约150~200g)。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女性:计划妊娠前3个月应每日补充0.4~0.8mg叶酸,降低神经管缺陷及唇腭裂风险(研究显示可减少30%~50%发生率)。孕期需避免接触二手烟、酒精及某些药物(如维A酸类)。
2.合并综合征患者:如21-三体综合征患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需加强呼吸道管理(因舌体肥大易致气道梗阻),并延长言语治疗周期(通常需2~3年)。
3.低龄儿童: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如脉搏氧饱和度)。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及血氧,避免因疼痛哭闹导致伤口裂开。
六、预后与长期随访
1.功能恢复:90%以上患者经序列治疗后可获得正常进食及语音功能,但约20%需接受二次手术修正鼻唇畸形。
2.心理社会影响:学龄期儿童可能因外观异常出现自卑心理,建议家庭参与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学校环境需提供同伴支持。
3.长期随访:每年评估牙齿萌出、咬合关系及颞下颌关节功能,成年后需关注龋齿风险(因唾液流速可能降低)及正颌手术需求(约15%患者需调整颌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