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为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病变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发生率约0.4%~1.0%,病死率可达11.9%。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持续性腹痛、子宫张力增高、胎心率异常等,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需与前置胎盘等鉴别。高危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等,预防需严格管理血压、避免外伤等。治疗以母儿安全为核心,根据孕周等情况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及时处理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者等需加强监测。预后取决于治疗及时性及剥离程度,长期随访要关注子宫复旧等情况,有生育需求者建议间隔18~24个月再次妊娠。
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为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病变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发生率约0.4%~1.0%,病死率可达11.9%。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持续性腹痛、子宫张力增高、胎心率异常等,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需与前置胎盘等鉴别。高危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等,预防需严格管理血压、避免外伤等。治疗以母儿安全为核心,根据孕周等情况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及时处理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者等需加强监测。预后取决于治疗及时性及剥离程度,长期随访要关注子宫复旧等情况,有生育需求者建议间隔18~24个月再次妊娠。
一、胎盘早剥的定义与病理机制
胎盘早剥指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属于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发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破裂后血液积聚形成血肿,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根据剥离面大小和出血量,可分为显性剥离(血液冲开胎盘边缘流出)、隐性剥离(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及混合性剥离。研究显示,胎盘早剥发生率约为0.4%~1.0%,但病死率可达11.9%,需高度警惕。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突发持续性腹痛,程度与剥离面积正相关,可伴阴道流血(显性剥离)或无阴道出血(隐性剥离)。患者常出现子宫张力增高、压痛,胎位触诊不清,胎心率异常(如胎心过缓或消失)。
2.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可显示胎盘后血肿、胎盘增厚或胎盘边缘圆形液性暗区,但隐性剥离早期可能漏诊。磁共振成像(MRI)对后壁胎盘早剥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胎盘与子宫肌层间血肿。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功能异常(如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下降),提示消耗性凝血病。
3.诊断标准:结合妊娠史、临床症状及超声结果,当出现阴道出血伴腹痛、子宫张力增高且超声提示胎盘后血肿时,可确诊。需与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疾病鉴别。
三、高危因素与预防策略
1.高危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病例50%以上)、外伤(如车祸、跌倒)、胎膜早破、双胎妊娠、子宫肌瘤、高龄产妇(≥35岁)及吸烟史。研究显示,未控制的慢性高血压患者胎盘早剥风险增加3倍。
2.预防措施:严格管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避免腹部外伤,双胎妊娠需加强监测;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定期产检,超声监测胎盘位置及血流情况。
四、治疗原则与并发症管理
1.治疗原则:以母儿安全为核心,根据孕周、剥离程度及母儿状况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妊娠<34周、胎儿存活且母体状况稳定时,可尝试保守治疗(如卧床、抑制宫缩),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胎儿情况。妊娠≥34周或出现胎儿窘迫、母体凝血功能障碍时,应立即终止妊娠,首选剖宫产。
2.并发症处理:产后出血是常见并发症,需备足血源,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凝血因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及肝素抗凝。急性肾衰竭需限制液体入量,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35岁):因血管弹性下降,胎盘早剥风险增加,需加强血压监测及超声随访,建议每周1次产检。
2.多胎妊娠者:子宫过度膨胀导致底蜕膜血管压力增高,易发生隐性剥离,需警惕无阴道出血的腹痛,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及尿蛋白,血压≥160/110mmHg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时,应立即住院治疗。
4.有胎盘早剥史者:再次妊娠时胎盘早剥复发风险达10%~20%,需在孕早期开始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d)预防,并加强产前监护。
六、预后与长期管理
胎盘早剥的预后取决于治疗及时性及剥离程度。轻度剥离(面积<1/3)且及时终止妊娠者,母儿预后良好;重度剥离(面积>1/2)伴DIC时,母体病死率可达20%,胎儿存活率不足50%。长期随访需关注子宫复旧情况,超声评估宫腔有无残留,并监测血压及肾功能,预防慢性高血压及肾损害。有生育需求者,建议间隔18~24个月再次妊娠,以降低子宫破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