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肥大心电图有电压增高(胸导联R波增高、S波变深,肢体导联R波增高)、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QRS波群时间轻度延长、电轴左偏等特点,还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其心电图表现的影响。
一、电压增高相关特点
(一)胸导联电压增高
1.R波增高
左心室肥大时,胸导联上R波电压会增高。例如V5或V6导联的R波振幅增高,一般V5导联R波峰时间超过0.05秒,V5或V6导联的R波电压(Rv5或Rv6)>2.5mV;同时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这是因为左心室肥厚,心肌除极时间延长,导致相应导联R波电压升高,其科学依据是左心室肥厚改变了心肌电活动的传导和分布,使得胸导联记录到的R波电压发生变化,通过大量临床心电图研究总结得出。
2.S波变深
同时可能伴有胸导联S波变深,如V1导联的S波电压变深等情况,这也是左心室肥大在胸导联电压改变方面的表现之一,是由于左心室肥厚后心室除极顺序和电位变化引起的。
(二)肢体导联电压增高
1.R波增高
肢体导联上,I导联的R波电压>1.5mV,aVL导联的R波电压>1.2mV,aVF导联的R波电压>2.0mV等也可能出现增高情况。这是因为左心室肥厚使心室除极向量在肢体导联上的表现为相应导联R波电压升高,相关研究表明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心肌除极的综合向量改变,从而反映在肢体导联的电压变化上。
二、ST-T改变特点
(一)ST段改变
1.ST段压低
左心室肥大常伴有ST-T改变,其中ST段多呈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一般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如I、aVL、V5、V6等导联,ST段压低≥0.05mV。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左心室肥厚导致心肌缺血,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引起心肌复极异常,从而出现ST段压低。大量心电图与心脏病理对照研究发现,左心室肥大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相关的ST段改变。
(二)T波改变
1.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T波可出现低平、双向或倒置情况。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如V5、V6导联,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左心室肥厚时心肌代谢异常,心肌复极过程发生改变,导致T波形态发生变化。临床研究显示,左心室肥大患者中相当比例存在T波的这种改变,且与左心室肥厚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三、QRS波群时间延长特点
左心室肥大时QRS波群时间可轻度延长,一般不超过0.11秒。这是由于左心室心肌增厚,除极时间相应延长,使得QRS波群时间略有增加,这也是左心室肥大在心电图上的一个辅助性表现,通过心电图测量QRS波群时限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大情况。
四、其他相关特点
(一)电轴左偏
约有一半左右的左心室肥大患者可出现电轴左偏,一般电轴左偏超过-30°。电轴左偏的发生是因为左心室肥厚时,心室除极的综合向量指向左下方,导致心电图上的额面电轴左偏。这一特点在临床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其他电压、ST-T等改变综合判断。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考虑
1.年龄因素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儿童的电压标准与成人不同,不能完全套用成人的电压增高标准来诊断儿童左心室肥大。在儿童中诊断左心室肥大时,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综合判断心电图改变是否符合左心室肥大的特点,因为儿童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和结构与成人有差异。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上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在电压的具体数值上可能有一定参考范围的不同。例如前面提到的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这是考虑到男女之间心脏大小等生理差异而制定的不同参考标准,在临床诊断时需要根据性别差异参考相应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血压患者、运动员等人群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大。对于长期高血压患者,其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会随着血压控制情况而有所变化。如果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左心室肥大的程度可能减轻,心电图上电压增高、ST-T改变等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而运动员由于长期运动训练,心脏可能出现生理性肥大,其心电图表现可能与病理性左心室肥大有所不同,需要注意鉴别。运动员的左心室肥大多为生理性,一般QRS波群时间延长不明显,ST-T改变相对较轻,且没有病理性左心室肥大的其他严重临床意义。
4.病史因素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特点可能会受到原有疾病的影响。例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在心电图上除了有左心室肥大的表现外,还会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相关ST-T改变或Q波形成等,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心电图改变的意义,判断是原有疾病导致的左心室改变还是新出现的左心室肥大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