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因未明。遗传约占40%-60%,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精神、肥胖等。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或有头痛等,随病情进展有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为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非药物需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根据情况选。不同人群有特点,老年人耐受性差、儿童青少年多与肥胖遗传有关、女性不同阶段血压有变化及用药需注意。
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均正常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血压,例如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等。一般来说,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约占40%-60%。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钠盐摄入过多会使人体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钠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但我国很多地区居民钠盐摄入量远高于此。此外,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饮酒等也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男性长期饮酒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较不饮酒者明显增加。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也会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精神紧张时,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血压的激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失衡,从而引发高血压。例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大环境中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肥胖因素: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出一些激素和细胞因子,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等,进而导致血压升高。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会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脑部损害:可引起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可出现突发的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进而发展为肾衰竭。患者可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平衡膳食,控制体重,建议BMI控制在18.5-23.9kg/m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收缩压降低4-9mmHg。
对于某些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可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血压仍未达到目标水平,则应开始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例如,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常选用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治疗;对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等。
不同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通常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增大,这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老年人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缓慢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合并前列腺增生时,可优先选用α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多与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如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等。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且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血压变化有所不同。例如,育龄期女性在妊娠期间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产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但部分女性可能发展为慢性高血压。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压有升高的趋势。女性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月经、妊娠等的影响。例如,ACEI和ARB类药物在妊娠期间禁用,育龄期女性使用时要注意避孕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