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不足等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和冠状动脉痉挛(受寒冷、吸烟、精神应激等诱因影响),体检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发现,进一步诊断有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应对处理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基础疾病控制)、药物治疗(抗血小板、他汀、β受体阻滞剂等)、手术治疗(严重狭窄者可选搭桥或介入),不同人群需考虑个体差异。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二、常见原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壁易发生粥样硬化,男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例如,研究发现4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易在冠状动脉内膜下沉积,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等代谢指标易出现异常,增加心肌缺血发生几率。
3.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对血管壁产生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神经及内皮细胞,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更早、病情更重。
(二)冠状动脉痉挛
1.诱因情况:寒冷刺激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发作,尤其在冬季寒冷天气时更易发生;大量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冠状动脉痉挛;某些精神应激状态,如突然的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等,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心肌血液供应。
三、体检发现心肌缺血的相关检查及表现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见表现:静息心电图可能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例如,ST段压低≥0.05mV常提示心肌缺血,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的正常参考范围有一定差异,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改变,心电图表现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但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相似。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情况。比如,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发生的短暂心肌缺血,Holter可能会记录到相应的ST-T改变。
(二)其他检查
1.心脏超声检查:部分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出现室壁运动异常,如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心脏超声还可评估心室肥厚等情况,因为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肌肥厚,进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和收缩舒张功能。在儿童群体中,心肌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心脏超声也可发现相应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四、进一步诊断与评估
(一)负荷试验检查
1.运动平板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运动,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来诱发心肌缺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等情况确定运动强度和目标心率。例如,对于年轻且体能较好的患者,目标心率可接近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而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强度需适当降低。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等变化,若出现ST段明显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则提示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药物负荷试验:如使用腺苷等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或增加心肌耗氧量来诱发心肌缺血。对于不能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的患者(如严重关节疾病导致运动受限等),药物负荷试验是一种替代方法。在儿童中,药物负荷试验需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狭窄程度。能明确哪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对于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在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出现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造影需要充分评估辐射等因素对胎儿的影响,谨慎进行。
五、应对与处理建议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有心肌缺血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2.基础疾病控制: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目标范围;血脂异常患者需根据血脂水平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控制在目标值以下。
(二)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病情可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但药物的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考虑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病情严重且非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时,才会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搭桥手术是通过移植血管为缺血心肌建立新的血运通道;支架植入术则是通过导管将支架输送到狭窄部位,撑开血管,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手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