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其有特定传播方式、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还可能有其他少见病原体,儿童等特殊人群感染需特殊对待且非药物干预重要。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学校、军队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传播。健康人吸入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含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发病机制: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表面,然后通过释放有毒代谢产物等方式损伤上皮细胞。其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参与了肺部病变的过程,可导致肺部出现间质性肺炎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潜伏期一般为2~3周,起病较缓慢。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头痛、咽痛、咳嗽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中等度热。
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清学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支原体抗体检测,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还可以通过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来明确诊断。
治疗情况:治疗上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等与成人有所不同。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比如让患者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另外,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少见的情况,比如衣原体中的肺炎衣原体等,但相对肺炎支原体来说,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